“教虫戏”,其主角是青蛙、乌龟、金鱼、蚂蚁乃至跳蚤之类的低等动物。这种微型马戏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东京梦华录》中有“鱼跳龙门,使蜂唤蝶,追呼蝼蚁”的记载,正是对这种微型马戏的真实记录。
蚁戏最常见的节目是蚂蚁打仗。艺人在地上插旗两面,然后在旗下各放一根竹管,管内有经过训练的蚂蚁。节目开始,艺人轻弹竹管口,两队蚂蚁分别从竹管内爬出来,依次排好队伍。此时,艺人手挥黄旗,两队蚂蚁立即开始乱扑乱咬。经过一番激战后,败弱的一队蚂蚁溃不成军,仓皇逃入竹管;而获胜的那一队则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井然有序地爬回竹管里。
蛙戏最常见的节目是“蛤蟆教书”。表演时,艺人在地上置一小木墩,然后对着木匣轻喊一声“开学了”,一大蛤蟆就从木匣里跳出来,坐在木墩上。艺人再喊:“老师都来了,学生怎么还不出来?”此时,又有数只小蛤蟆从木匣里跳出来。艺人接着发话:“老师该教学生念书了!”于是,大蛤蟆便“呱”地叫一声,小蛤蟆们也跟着“呱”地叫一声,大蛤蟆叫两声,小蛤蟆也叫两声。就这样,蛤蟆“师生”一叫一答、一唱一和,真是有趣极了。“下课”时,小蛤蟆们还要一一跳到“老师”跟前点头鞠躬,感谢“老师”的教诲。
龟戏主要节目是“乌龟叠塔”。据陶宗仪的《辍耕录》载:“余在杭州,尝见一弄禽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击鼓而谕之,则第一等大者先至几心伏定,第二等者大者从而登其背,直至第七等小者登上第六者之背,乃竖身直伸其尾向上,宛如小塔状,谓之‘乌龟叠塔’”此为陶宗仪亲眼所见的记录,足证“乌龟叠塔”这种微型马戏在元代就已经十分盛行了。
鼠戏主要节目有“老鼠荡秋千”、“老鼠推磨”、“老鼠衔药”等。王兆云《湖海搜奇》一书中有如下记载:“予在山东,见一人卖药,二大鼠在笼中,人求药,呼鼠之名曰:‘某为我取人参来!’鼠跃出笼,衔人参纸裹而至。又呼其一曰:‘某为我取黄连来!’亦复如是,百无一失。”
蚤戏清代已经有了放大镜、望远镜,蚤戏也出现了,经常表演的蚤戏节目叫“跳蚤组字”。演出时,艺人将一块毛皮铺在桌上,皮子中间再铺上一张白纸,然后艺人又将衔在口中的烟点燃,跳蚤们便慢慢地从皮子里爬出来,纷纷跳到那张白纸上,迅速地排列成“一”、“人”、“十”、“山”等汉字形,有条不紊,非常整齐。组字完毕,艺人停止吸烟,跳蚤们又慢慢地爬回毛皮里去了。
这些小把戏,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多见。近些年,各地又开始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民俗庙会,好多小把戏也以诙谐的表演、浓郁的特色重新占领了“市场”,没准儿在哪个庙会上,你就能看见这有意思的“教虫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