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动态

当前位置:

马球--古代马戏表演项目之一

点击:

 古代马上打球是一项马术技艺和球类运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表演艺术。马上打球的规则与表演方法,《宋史礼志》记载颇详: 竖木东西为球门,高丈余,首刻金龙,下施石莲华座,加以采绘。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门,卫士二人持小红旗唱筹。龙宫锦绣衣持哥舒棒,周围球场。……每朋得筹即插一旗架上以识之,帝得筹,乐少止,从官呼万岁群臣得筹则唱好,得筹者下马称谢。凡三筹毕,乃御殿召从臣饮。

金代的马上打球之戏与宋代打球规则和内容略有不同。《金史礼志》载:

已而击球,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胜。或曰两端对立两门,上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球状小如拳,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习跷捷也。

打球必持球杖,杖长数尺,其端如月。唐代又称杖为“月杖”、“宝杖”,金代名为“鞠杖”,宋代球杖皆彩绘。

所用之球“球状小如拳”皆用轻木韧木枵精细制作成圆型,涂以红漆。现今马上打球所使用的球一般是用藤、竹根制成。球的直径约为8.3厘米,重150克,球面涂以白漆。由此可知古今球型大小无异,仅球面红白区别而已。球选用藤、竹根精做,取其坚硬,故鱼元机打球诗描述球型说:“坚园净滑一星球,月杖争敲未拟休。”

打球时所用的球场,并非任选一地扎两个球门即行比赛,而是球场的场面十分讲究。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驯马武崇训、杨慎交沥油以筑球场。油筑球场,取其坚平,以便球马驰骤。

在唐代,球场的利用率很高,不仅白天击鞠,而且晚上也同样进行。“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这则文献一方面说明唐末吴王杨行密之子杨涯的奢靡,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如果称那个球场为灯光球场的话,那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光球场"了。

有唐一代,上至诸帝郡王,下至达官贵人,亦酷嗜此戏。马球技艺之精,虽吐蓄名手亦所不敌。封演记此说:“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善有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令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时元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驸马杨慎交、武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

玄宗而后,宣宗逞其能,《唐语林》载:"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衔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

由于诸帝众王、达官贵人喜爱击鞠,于是民间少年竞相效尤,争奇斗艳,成为唐代豪侠少年必修的时鬃功课。李廓《长安少年行》说:“追逐轻薄伴,闲游不着绯。长拢出猎马,数换打球衣。晓日寻花去,春风带酒归。青楼无画夜,歌舞歇时稀。”

唐代不仅男子打球,女子也不让须眉,宫中亦有精练此技的女子马球队。花蕊夫人宫词云:“自教宫娥学打球,玉勒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王建宫词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又说:“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杨太后宫词说:“击鞠由来岂作嬉,不忘鞍马是神机,牵缉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从以上诗词中可以看出,宫中的女子马球队是以给皇帝表演为主,有步打亦有马上打球,其马上的绝技是“背打星球一点飞”。但在给皇帝表演时,就“殿前不打背身球”。以此语测之,大概女子马上背打球姿态过于摇曳,殿前甚为壮严,不容过分轻盈,恐碍圣面。

北宋定都开封,马戏表演大多在顺天门外琼林苑宝洼楼前举行。场上设置了乐队,有“龟兹部鼓乐于两廊,鼓各五,又于东西球门旗下各设鼓五在比赛表演时奏乐以增添球场的热烈气氛。尤其是帝乘马出”,乐队就奏起“凉州曲乐章。帝击球,教坊作乐奏鼓。”以示圣严。 

凡参加打球的官员,分为两队,"以宗室、节度以下服异色绣衣,左朋黄谰,右朋紫谰,打球供奉官左朋服紫绣,右朋服绯绣,乌皮靴,冠以华插脚折上巾"打球时所乘骑马和马鞍,均有天厩院负责供给。群臣打球时,由皇帝发球,“帝再击之,始命诸王大臣驰马争击。”打进一球,杀鼓三通,并插一旗架在球门上,做以示别。三球一局,完后众臣饮酒以示庆贺。

另一种宋代马球表演,又分为“大打”和“小打”。化妆男子执彩色球杖,谓之“小打”;宫女各跨小马,谓之“大打”。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腰姿绰约。

宋代除马球外,还有驴球,骡球。此两种技艺皆马球之变体,为骑驴、骑骡游戏,供人戏乐而已。乘驴击球,源于唐代,据《旧唐书敬宗本纪》云:“宝历二年六月甲子,上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抵。戏酣,有碎首折臂者,至一更二更方罢。”为皇帝一乐,艺人碎手折臂,封建社会的马戏艺人政治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

观道动态

分类:

马球--古代马戏表演项目之一

 古代马上打球是一项马术技艺和球类运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表演艺术。马上打球的规则与表演方法,《宋史礼志》记载颇详: 竖木东西为球门,高丈余,首刻金龙,下施石莲华座,加以采绘。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门,卫士二人持小红旗唱筹。龙宫锦绣衣持哥舒棒,周围球场。……每朋得筹即插一旗架上以识之,帝得筹,乐少止,从官呼万岁群臣得筹则唱好,得筹者下马称谢。凡三筹毕,乃御殿召从臣饮。

金代的马上打球之戏与宋代打球规则和内容略有不同。《金史礼志》载:

已而击球,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胜。或曰两端对立两门,上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球状小如拳,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习跷捷也。

打球必持球杖,杖长数尺,其端如月。唐代又称杖为“月杖”、“宝杖”,金代名为“鞠杖”,宋代球杖皆彩绘。

所用之球“球状小如拳”皆用轻木韧木枵精细制作成圆型,涂以红漆。现今马上打球所使用的球一般是用藤、竹根制成。球的直径约为8.3厘米,重150克,球面涂以白漆。由此可知古今球型大小无异,仅球面红白区别而已。球选用藤、竹根精做,取其坚硬,故鱼元机打球诗描述球型说:“坚园净滑一星球,月杖争敲未拟休。”

打球时所用的球场,并非任选一地扎两个球门即行比赛,而是球场的场面十分讲究。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驯马武崇训、杨慎交沥油以筑球场。油筑球场,取其坚平,以便球马驰骤。

在唐代,球场的利用率很高,不仅白天击鞠,而且晚上也同样进行。“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这则文献一方面说明唐末吴王杨行密之子杨涯的奢靡,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如果称那个球场为灯光球场的话,那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光球场"了。

有唐一代,上至诸帝郡王,下至达官贵人,亦酷嗜此戏。马球技艺之精,虽吐蓄名手亦所不敌。封演记此说:“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善有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令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时元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驸马杨慎交、武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

玄宗而后,宣宗逞其能,《唐语林》载:"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衔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

由于诸帝众王、达官贵人喜爱击鞠,于是民间少年竞相效尤,争奇斗艳,成为唐代豪侠少年必修的时鬃功课。李廓《长安少年行》说:“追逐轻薄伴,闲游不着绯。长拢出猎马,数换打球衣。晓日寻花去,春风带酒归。青楼无画夜,歌舞歇时稀。”

唐代不仅男子打球,女子也不让须眉,宫中亦有精练此技的女子马球队。花蕊夫人宫词云:“自教宫娥学打球,玉勒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王建宫词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又说:“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杨太后宫词说:“击鞠由来岂作嬉,不忘鞍马是神机,牵缉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从以上诗词中可以看出,宫中的女子马球队是以给皇帝表演为主,有步打亦有马上打球,其马上的绝技是“背打星球一点飞”。但在给皇帝表演时,就“殿前不打背身球”。以此语测之,大概女子马上背打球姿态过于摇曳,殿前甚为壮严,不容过分轻盈,恐碍圣面。

北宋定都开封,马戏表演大多在顺天门外琼林苑宝洼楼前举行。场上设置了乐队,有“龟兹部鼓乐于两廊,鼓各五,又于东西球门旗下各设鼓五在比赛表演时奏乐以增添球场的热烈气氛。尤其是帝乘马出”,乐队就奏起“凉州曲乐章。帝击球,教坊作乐奏鼓。”以示圣严。 

凡参加打球的官员,分为两队,"以宗室、节度以下服异色绣衣,左朋黄谰,右朋紫谰,打球供奉官左朋服紫绣,右朋服绯绣,乌皮靴,冠以华插脚折上巾"打球时所乘骑马和马鞍,均有天厩院负责供给。群臣打球时,由皇帝发球,“帝再击之,始命诸王大臣驰马争击。”打进一球,杀鼓三通,并插一旗架在球门上,做以示别。三球一局,完后众臣饮酒以示庆贺。

另一种宋代马球表演,又分为“大打”和“小打”。化妆男子执彩色球杖,谓之“小打”;宫女各跨小马,谓之“大打”。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腰姿绰约。

宋代除马球外,还有驴球,骡球。此两种技艺皆马球之变体,为骑驴、骑骡游戏,供人戏乐而已。乘驴击球,源于唐代,据《旧唐书敬宗本纪》云:“宝历二年六月甲子,上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抵。戏酣,有碎首折臂者,至一更二更方罢。”为皇帝一乐,艺人碎手折臂,封建社会的马戏艺人政治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


  • 上一篇:马戏表演马上技巧
  • 下一篇:马戏表演马戏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