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论坛

当前位置:

关于宋代瓦舍勾栏的记载

点击:

 瓦子勾栏(1)

    瓦子勾栏

    宋代所说的瓦舍(瓦子)指“娱戏之地”和买卖杂货的场所,勾栏(勾肆)则是在瓦舍内搭建的剧场。《梦粱录》卷十九《瓦舍》称:“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游荡,破坏尤甚于汴都也。”宋人对临安瓦舍数量的记载不一,《咸淳临安志》、《梦粱录》称有17处,《武林旧事》记有23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有25处,可见当时的繁盛景况。《武林旧事》所记23处,即城内清冷桥西南瓦、市南坊北中瓦、市西坊大瓦(上瓦、西瓦)、众安桥南北瓦(下瓦)、蒲桥东蒲桥瓦(东瓦)5瓦,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个。城外18处。东郊最多,有便门外北的便门瓦、候潮门外北的候潮门瓦、保安门外东的小堰门瓦、新门外南的新门瓦(四通馆瓦)、崇新门外章家桥南的荐桥门瓦、东青门外菜市桥南的菜市门瓦、艮山门外的艮山门瓦;城南嘉会门外的嘉会门瓦、钱湖门外的钱湖门瓦、龙山之麓的龙山瓦;北郊余杭门外的北郭瓦(大通店)、米市桥下的米市桥瓦、王家桥瓦;城西行春桥瓦、赤山瓦。城中5瓦归属修内司管辖,城外瓦舍大多在诸军营寨左右,为西北军所用。

    瓦舍里表演的主要是说话、傀儡戏、皮影戏、杂技等,内容和形式多样,后来发展出宋杂剧。宋杂剧由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和宋代的诸色伎艺综合演变而来,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杂剧在南宋和元代趋于成熟,杭州为其提供了发展舞台,因此可以说杭州是中国戏曲重要的发祥地。

    宋代的“说话”源于唐代的“俗讲”,元明时称“评话”,今人称“说书”。“话”在唐宋人的口语中含有故事的意思,所以“说话”就是讲故事。唐代“俗讲”多半设在寺庙内,开场有一定日子。到了宋代,“说话”成为专门的职业演出。南宋时临安说话十分兴盛,瓦舍里天天开场,茶楼、酒肆里也可以卖座。人数众多的说话人还互相联络,成立行会,组织书会。书会中专门为说话人编写底本的作家称为才人。有的艺人把自己讲唱的故事记录下来,或请才人帮助整理出来,便由口头创作发展为书面文学,即“话本”。话本是最早的白话通俗小说。说话可分为小说、说铁骑几儿、说经、讲史四种,称说话四家。《都城纪胜》云:“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研究者对上述这段文字有不同的解释,元陶宗仪《说郛》曾对其加以改编节录,明确为小说、说铁骑几儿、说经、讲史四家。小说类似短篇评话。据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所载,小说可细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类。灵怪讲妖怪故事,烟粉讲女鬼故事,传奇讲男女爱情故事,朴刀讲格斗故事。据《武林旧事》所载,临安较有名的说话人有蔡和、李公佐、张小四郎、夏达、仓张三、汪保义、王十郎、俞住庵、盛显、王琦、林茂、张训等52人,其中有史惠英等女流。经常出入于德寿宫、大内的有朱修、孙奇、任辩、刘和、方瑞等。《醉翁谈录》提到的话本有《钱塘佳梦》、《呼猿洞》、《花和尚》、《武行者》、《莺莺传》等107种。据近人考证,至今流传的古今小说,不少是南宋话本,如《金虏海陵王荒淫》、《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西湖三塔》等。说经由唐代寺院和尚讲经发展而来,所“演说佛事”情节曲折生动,富有幻想。说经诨经的名家有长啸和尚、余信庵、陆妙慧、陆妙静等17人。著名的话本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内容是今本《西游记》的来源。讲史即由艺人说唱历史故事,临安的北瓦讲史最有名。北瓦内有两座勾栏专为讲史设,为名艺人乔万卷、许贡士、张解元所占。此外较有名的讲史人还有戴书生、周进士、张小娘子、邱机山、徐宣教、檀溪子、陈一飞、陆进士、王防御等20余人。主要题材有刘项争霸、三国故事、黄巢起义等。又有说新话的,讲当代故事,如南宋抗金故事、水浒英雄故事等。有名的话本有《中兴名将传》、《薛仁贵征辽事略》、《大宋宣和遗事》等。

    经过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百戏伎艺的长期演化和融合,中国戏曲到宋代开始形成。其最初的形态是宋杂剧,后来演进到南宋,又出现了地方性的温州杂剧,产生南戏。宋代伎艺演出的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对于戏曲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显著的标志是演出的营业性和剧场化。当时瓦舍内的勾栏、看棚,大者可容纳上千观众。除瓦舍勾栏外,用于表演的还有露台、乐棚、舞亭、舞楼以及其他临时性剧场。从宫廷到民间,不论帝王、官僚还是士子、商贾,都可以出资雇用乐户艺人,随时演出。

    宋代的声乐伎艺一方面上承晚唐五代而来,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创造。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等书记载,其名目多达50余种,远非唐代所及。其中与戏曲形成有关的,除传统的角抵、百戏外,可大致归纳为歌舞伎艺、扮演伎艺和说唱伎艺三大系统。

    歌舞伎艺有大曲、法曲、曲破、队舞、转踏等。大曲是规模很大的舞曲,源出汉魏六朝的乐府相和歌。至隋唐燕乐,曾以乐章的长短多寡为标准,区分为大曲、次曲和小曲三种。发展到宋代,教坊所奏有18个宫调40部大曲,结构极为复杂。王灼《碧鸡漫志》载:“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这种大曲变抒情为叙事,或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又能以歌舞敷演故事。大曲表演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组织安排上有一定的规式,演出活动称队舞。《宋史·乐志》著录有剑器队、婆罗门队、玉兔浑脱队等十支队舞的规制和名目。另外还有一种与队舞相近的小型歌舞转踏,起源于民间踏歌,其体制是以勾队词开场,然后用一首诗和一首词来歌咏故事。法曲即唐玄宗开元年间梨园法部所奏的大曲,为不杂胡乐的华夏正声,最著名的有《霓裳羽衣曲》、《破阵子》、《春莺啭》、《堂堂》、《火凤》、《泛龙舟》、《云韶乐》等。经五代战乱,大多亡逸。宋初教坊只保留了两种,一为道调宫《望瀛》,一为小石调《献仙音》。曲破是截取大曲遍以下各遍而成的歌舞乐曲。大曲、法曲、曲破是宋代通行的大型舞曲,被杂剧吸取为常用曲式,南戏套曲的形成也与其有关

观道论坛

分类:

关于宋代瓦舍勾栏的记载

 瓦子勾栏(1)

    瓦子勾栏

    宋代所说的瓦舍(瓦子)指“娱戏之地”和买卖杂货的场所,勾栏(勾肆)则是在瓦舍内搭建的剧场。《梦粱录》卷十九《瓦舍》称:“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游荡,破坏尤甚于汴都也。”宋人对临安瓦舍数量的记载不一,《咸淳临安志》、《梦粱录》称有17处,《武林旧事》记有23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有25处,可见当时的繁盛景况。《武林旧事》所记23处,即城内清冷桥西南瓦、市南坊北中瓦、市西坊大瓦(上瓦、西瓦)、众安桥南北瓦(下瓦)、蒲桥东蒲桥瓦(东瓦)5瓦,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个。城外18处。东郊最多,有便门外北的便门瓦、候潮门外北的候潮门瓦、保安门外东的小堰门瓦、新门外南的新门瓦(四通馆瓦)、崇新门外章家桥南的荐桥门瓦、东青门外菜市桥南的菜市门瓦、艮山门外的艮山门瓦;城南嘉会门外的嘉会门瓦、钱湖门外的钱湖门瓦、龙山之麓的龙山瓦;北郊余杭门外的北郭瓦(大通店)、米市桥下的米市桥瓦、王家桥瓦;城西行春桥瓦、赤山瓦。城中5瓦归属修内司管辖,城外瓦舍大多在诸军营寨左右,为西北军所用。

    瓦舍里表演的主要是说话、傀儡戏、皮影戏、杂技等,内容和形式多样,后来发展出宋杂剧。宋杂剧由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和宋代的诸色伎艺综合演变而来,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杂剧在南宋和元代趋于成熟,杭州为其提供了发展舞台,因此可以说杭州是中国戏曲重要的发祥地。

    宋代的“说话”源于唐代的“俗讲”,元明时称“评话”,今人称“说书”。“话”在唐宋人的口语中含有故事的意思,所以“说话”就是讲故事。唐代“俗讲”多半设在寺庙内,开场有一定日子。到了宋代,“说话”成为专门的职业演出。南宋时临安说话十分兴盛,瓦舍里天天开场,茶楼、酒肆里也可以卖座。人数众多的说话人还互相联络,成立行会,组织书会。书会中专门为说话人编写底本的作家称为才人。有的艺人把自己讲唱的故事记录下来,或请才人帮助整理出来,便由口头创作发展为书面文学,即“话本”。话本是最早的白话通俗小说。说话可分为小说、说铁骑几儿、说经、讲史四种,称说话四家。《都城纪胜》云:“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研究者对上述这段文字有不同的解释,元陶宗仪《说郛》曾对其加以改编节录,明确为小说、说铁骑几儿、说经、讲史四家。小说类似短篇评话。据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所载,小说可细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类。灵怪讲妖怪故事,烟粉讲女鬼故事,传奇讲男女爱情故事,朴刀讲格斗故事。据《武林旧事》所载,临安较有名的说话人有蔡和、李公佐、张小四郎、夏达、仓张三、汪保义、王十郎、俞住庵、盛显、王琦、林茂、张训等52人,其中有史惠英等女流。经常出入于德寿宫、大内的有朱修、孙奇、任辩、刘和、方瑞等。《醉翁谈录》提到的话本有《钱塘佳梦》、《呼猿洞》、《花和尚》、《武行者》、《莺莺传》等107种。据近人考证,至今流传的古今小说,不少是南宋话本,如《金虏海陵王荒淫》、《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西湖三塔》等。说经由唐代寺院和尚讲经发展而来,所“演说佛事”情节曲折生动,富有幻想。说经诨经的名家有长啸和尚、余信庵、陆妙慧、陆妙静等17人。著名的话本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内容是今本《西游记》的来源。讲史即由艺人说唱历史故事,临安的北瓦讲史最有名。北瓦内有两座勾栏专为讲史设,为名艺人乔万卷、许贡士、张解元所占。此外较有名的讲史人还有戴书生、周进士、张小娘子、邱机山、徐宣教、檀溪子、陈一飞、陆进士、王防御等20余人。主要题材有刘项争霸、三国故事、黄巢起义等。又有说新话的,讲当代故事,如南宋抗金故事、水浒英雄故事等。有名的话本有《中兴名将传》、《薛仁贵征辽事略》、《大宋宣和遗事》等。

    经过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百戏伎艺的长期演化和融合,中国戏曲到宋代开始形成。其最初的形态是宋杂剧,后来演进到南宋,又出现了地方性的温州杂剧,产生南戏。宋代伎艺演出的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对于戏曲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显著的标志是演出的营业性和剧场化。当时瓦舍内的勾栏、看棚,大者可容纳上千观众。除瓦舍勾栏外,用于表演的还有露台、乐棚、舞亭、舞楼以及其他临时性剧场。从宫廷到民间,不论帝王、官僚还是士子、商贾,都可以出资雇用乐户艺人,随时演出。

    宋代的声乐伎艺一方面上承晚唐五代而来,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创造。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等书记载,其名目多达50余种,远非唐代所及。其中与戏曲形成有关的,除传统的角抵、百戏外,可大致归纳为歌舞伎艺、扮演伎艺和说唱伎艺三大系统。

    歌舞伎艺有大曲、法曲、曲破、队舞、转踏等。大曲是规模很大的舞曲,源出汉魏六朝的乐府相和歌。至隋唐燕乐,曾以乐章的长短多寡为标准,区分为大曲、次曲和小曲三种。发展到宋代,教坊所奏有18个宫调40部大曲,结构极为复杂。王灼《碧鸡漫志》载:“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这种大曲变抒情为叙事,或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又能以歌舞敷演故事。大曲表演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组织安排上有一定的规式,演出活动称队舞。《宋史·乐志》著录有剑器队、婆罗门队、玉兔浑脱队等十支队舞的规制和名目。另外还有一种与队舞相近的小型歌舞转踏,起源于民间踏歌,其体制是以勾队词开场,然后用一首诗和一首词来歌咏故事。法曲即唐玄宗开元年间梨园法部所奏的大曲,为不杂胡乐的华夏正声,最著名的有《霓裳羽衣曲》、《破阵子》、《春莺啭》、《堂堂》、《火凤》、《泛龙舟》、《云韶乐》等。经五代战乱,大多亡逸。宋初教坊只保留了两种,一为道调宫《望瀛》,一为小石调《献仙音》。曲破是截取大曲遍以下各遍而成的歌舞乐曲。大曲、法曲、曲破是宋代通行的大型舞曲,被杂剧吸取为常用曲式,南戏套曲的形成也与其有关


  • 上一篇: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唱片灌制者——中国戏法大师朱连魁
  • 下一篇:舞龙表演+舞狮表演+马戏团庙会表演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