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论坛

当前位置:

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唱片灌制者——中国戏法大师朱连魁

点击:

  一、“中国唱片”概念的界定

  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且有实物为证的最早的中文唱片(不含唱筒),系由魔术大师朱连魁和他的家庭戏班录制,时间为189981日至10,地点在美国费城,录音和发行公司是“伯利纳留声机公司”。这是目前可以认定的迄今为止最早的中文唱片。

  关于早期“中国唱片”概念的界定,唱片研究和收藏界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在国内录音的唱片方可算“中国唱片”,否则不算;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录制的唱片,只要是华人用纯正的母语和方言演唱,内容是中国的戏曲和曲目,即算“中国唱片”。

  清朝末期,唱片的录音和制作技术独为美国和西方公司所掌握,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文唱片的录音,制作和发行只能依靠外国公司。那时,国内市场销售的中文唱片,是由外国唱片公司来人,带着设备,在中国挑选名伶录音,录音母板被运到国外,唱片在国外加工生产,然后再运回国内销售。在海外发行的中文唱片,也是由中国人演唱,由外国公司录制和发行,不同的是这些中国人是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主要是广东籍华侨)。那么,由华人用母语和方言在海外录制的唱片究竟算不算“中国唱片”?它与华人在本土的录音有何本质区别?

  最早进入中国唱片市场的外国唱片公司,像“哥伦比亚”、“胜利”、“高亭”、“贝克”和“百代”等等,无论它们发行的中文唱片是录制于国内还是国外,其版权均为它们的海外总部所拥有,从版权的角度,它们不属于中国。另外,它们是贴着外国公司的商标行销于国内市场,因此,唱片的品牌也不属于中国。为此,我们只能抛开版权和品牌的因素,从演唱者和曲目的角度,对上面提出的境内与境外录制的唱片有何本质区别加以比较。以下列出的是从录音制作到唱片加工的主要生产要素,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说两者有所不同,那就只有一点:前者由国内华人在国内录制,而后者由国外华人在国外录制,除此之外,别无它异。

  国内录制的中文唱片 国外录制的中文唱片

  录音公司 外国 外国

  录音设备 外国 外国

  原料外国 外国

  演唱者国内华人 移居国外的华人(华侨)

  曲目中国 中国

  加工生产国外 国外

  销售市场 中国为主,海外华人 海外华人市场,中国

  发行公司 销售代理 外国公司或其中国市场的销售代理

  国内的华人与国外的华人,严格说是有区别的,在这里,我们只强调他们国籍的区别,因为只有这一点与我们的话题有关,其他方面,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国内国外的华人华侨,原本同根同源,同宗同族,说的是自己的母语和各自的方言,唱的是“同一首歌”,也都居住在祖先留下的同一片乐土。只是早期的华侨,为生活所迫,才被迫离开家园,到海外谋生。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内生活条件日益恶化,民不聊生。为逃离战乱和饥荒,南方部分省份的居民,尤其是广东居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移居海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去了美国。据记载,第一批移居美国的华人是搭乘一艘“美国之鹰”号轮船,1848年抵达旧金山,他们大概是华人在美国的第一批拓路者。这些早期的华侨命运十分凄惨,为了淘金,很多人贫病交迫,身死异乡。能够生存下来的人,拼着血本,有的继续外出打工、筑路,挣扎在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和生活与经济的多重重压之下,有的办起了洗衣房,自谋生计,并在当地安家落户。尽管他们离开了家园,但时间很短,他们的语言没有变,他们的文化没有变,他们的情感和精神没有变,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些早期用自己母语和方言演唱的传统戏曲,就由于它们录制于海外,就不是自己的东西。唱片的灵魂是录音,而录音的演唱者和曲目决定了它的归属。

  梅兰芳1924年访日,“株式社日本蓄音器商为他本人录制了5张“飞鹰”牌唱片,并在日本发行(国内市场则由“得胜”,“百胜”代为销售)。对于梅兰芳的这批唱片,国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众口一词,认为它们是中国唱片。梅兰芳名气大,我们引以为荣,不愿意放弃!如果梅的唱片是“中国唱片”,那么清末由海外华侨录制的唱片(粤语)与其有何不同呢?莫非我们在划分老唱片的“国籍”归属上还要采用双重标准?前面我们提到国籍,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确定早期移居海外的很多华人都是入了外籍的,据资料记载,朱连魁在为伯利纳公司录制唱片的时候,他从当局的监护中被释放出来才只有3个月,原因就是由于他预期非法滞留。在他被释放的时候,他的身份才获解决,那时,还根本更谈不上入籍。与他相比,其他的早期移民就没那么幸运了。大中华唱片厂被普遍认为由纯粹的民族资本筹建,是华人企业,但也有文字记载,它的日方资产直到接近20年代末期方才退出,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大中华唱片厂由于早期含有日资,中国的民族唱片工业就起步于20年代末期?我认为,这些早期华人在境外录制的唱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唱片”。这些无论是境外还是境内录音的老唱片,都是中国唱片历史上的奇珍异宝,它们不仅承载着清朝末期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和乐曲,记录着众多戏曲名家,老艺人甚至戏曲流派奠基人的优美唱段,同时也为后人了解中国璀璨的戏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声音实物。它们是早期声音载体的唯一形式,也是唯一的听觉文物。基于我们对“中国唱片”的如此认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朱连魁的美国录音踪迹。

  

  二、朱连魁赴美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美国各地纷纷开始举办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和博览会,这些展览会和博览会不仅带动了当时美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也积极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和商品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早期的华人华侨,有的也积极参与参加了这些展览会和博览会,开始从事国际贸易。1876,首次大型“世纪展览会”在费城举办;1893,“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在芝加哥举办;18851907年间,新奥尔良、亚特兰大、田纳西、南卡罗来纳等南部地区纷纷举办大型的工农业产品博览会;1898,“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举办;1901,“泛美博览会”在纽约布法罗举办;1904,“路易斯安那采购博览会”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办;1905年和1909,“莱维斯和克拉克”一百周年博览会和“阿拉斯加――育空河博览会”分别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和西雅图举办。清朝政府从1876年的首届费城展览会就开始就派人参展。1893年的“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是历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的一届,但由于受排华法案的影响,清政府拒绝了参展邀请,但旧金山和芝加哥的早期华侨组织了华桥商人参加了展览。1898年的“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中国政府派出了很多商人和艺人参加。1904,清政府为了改变世人印象,正式派员参加了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路易斯安那采购博览会”。“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是与朱连魁的赴美和他的录音有着直接和间接联系的一届博览会,朱连魁带着神奇的中国魔术,从这里登上了国际舞台,又从这里,开始了他在美国的传奇经历,并与中国最早的唱片结了缘。探寻中国最早唱片的历史踪迹,就让我们从这届博览会说起。

  “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在美国的中部城市奥马哈市举办,我们以下将其简称为“奥马哈博览会”。“奥马哈博览会”被安排在由多幢白色塔式建筑环绕的当地一家大法院的院内,中国商品展区的承建合同是189768号获准的,由美国当地的两家私人华侨公司组织人力和物资筹建,建成后被称为“中国村”。这两家华人公司,还在芝加哥,纽约和香港富商的支持下,组织国内的北方艺人前来参展,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国际间的交流。为了支持中国政府派人来美,美国方面特许400名中国人入境,以承建中国展馆并参展,而清政府则是在排华法案后首次同意派人赴美参展。“奥马哈博览会”是189861日正式开幕的,而中国参展人员大约是从189710月开始启程赴美。在美国政府的特许下,此次赴美参展的华人大多是通过这两家华人公司办理来美的,其中包括了来自上海、天津和北京的艺人。这批参展者总人数大约有177,远远少于美国政府特许的签证名额,他们在展览会结束后没有一人返回中国,包括朱连魁,他们在美国排华法案执行正盛的风口浪头上,留在了美国。有资料介绍说,朱连魁赴美,是慈禧太后亲自安排的,派他到美国是为了一项印刷或出版方面的代理业务,这似乎不确,因为他在美国的行踪和旅行记录,似乎只与舞台和魔术有关。至于他抵达美国的年份,尚未查到确切的记载,但推测应在1897年年末至1898年年初。

  三、朱连魁与他的家庭戏班

  朱连魁(1854年~1922),生于北京,高高的个子,头发稀疏,留着清时长辫。清灵甫是他来美后的艺名,所有的英文资料都称呼他清灵甫。他年轻时,曾在一家大型商贸公司供职,直到大约30,才开始学习魔术。他早期学习魔术完全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为了给朋友和同伴逗乐,由于他供职的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旧金山均有分号。所以,他的表演,为他在衙门、工业和贸易部门结下了很多的人缘,当然也包括来自海外的商人。他的职业表演始于1897,当“奥马哈博览会”在18986月初开幕的时候,他正在旧金山,他和他的家庭戏班就是从那里加入到了一群前往“奥马哈博览会”的中国人行列。此举改变了他的一生,成了他生命的转折点,并由此开启了他在海外的魔术表演生涯。

  朱连魁的小戏班主要由其家庭成员组成,包括他漂亮的夫人(裹着4英寸的小脚),年仅两岁的女儿,还有两个儿子,一个10,另一个年纪不详,一位喜剧演员和几位来自北方的从事音乐表演的知名人士,外加一位翻译。他的儿子只是玩弄一些简单的把式,如翻跟头、表演小杂技、抛球等;喜剧演员则主要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使观众感受一些意外的滑稽,增添现场的幽默感。当然,戏班的灵魂人物是他本人。在博览会上,戏班每天只表演几场,朱连魁的表演并不多,却极为精彩,因此,他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各国参展人员的普遍好评,成了此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正当朱连魁为他的成功颇为得意之际,一个突发事件令其悲痛欲绝。189881,10岁的儿子突然去世,事前没有任何先兆。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儿子去世了,但当天的演出不能取消,朱连魁强忍内心的悲痛,眼含泪水,如期表演了当天的节目。他在博览会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成功表演,这是他在美国首次正式亮相的舞台,从这里,他开始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魔术的无穷魅力。  

  四、朱连魁在美被捕  

  他超群的艺技深深吸引了一位来自纽约“联合广场剧院”的经理,以至于在他还没有结束在“奥马哈博览会”的表演之前,这位经理克罗涅尔霍普金斯就与他签约,邀请他在博览会结束后到纽约的“联合广场剧院”献艺,朱连魁也表示希望留在美国,继续他的演出。这位经理所供职的剧院在美国其他城市也有连锁剧院,以上演杂技、魔术等杂耍为专长。1031,博览会结束了,朱连魁随即赶赴纽约,投到了著名的“联合广场剧院”门下。

  前面曾提到,朱连魁等人的访美签证是美国政府为了“奥马哈博览会”特批的,是有时限的,此种签证不准许从事其他的工作或公共演出,并且,博览会一结束,按照规定,他必须如期回国。但朱连魁没有按照规定去做,而是与当地剧院签约从事商业演出,很显然,这是不允许的。1882,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此法案严格限制华人的入境和入籍,与此同时,美国当局对于华人的逾期滞留采取了极其严厉的遣返措施,因此,朱连魁此时逾期不归自然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189942,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做了如下报道①:

  41,芝加哥讯。中国魔术师朱连魁正在当地的一家剧院演出,演出一结束,他将在美国官方的监护下于当晚被送回中国。

  朱连魁访美参加奥马哈博览会是数月前经大清皇帝特许的,美国政府同意在大清皇帝需要他的时候将其送回国去。送返朱连魁送的请求电报已于昨天发给华盛顿,财政部长嘉格立即通知芝加哥的华人检察官查尔斯斯通将魔术师看护起来。检察官斯通将护送朱连魁以及他的夫人、孩子、一名翻译和一位佣人一同前往旧金山,那里大清国政府的代理将接应朱连魁一行。

  在朱连魁被看护起来以后,纽约“联合广场剧院”的老板本杰明弗兰克林凯思对他的剧院经理霍普金斯表示,他很欣赏朱连魁的表演艺术,非常担心他在严禁外来劳工的法律规定下被遣送回国。为了留住中国魔术师,为了给“联合广场剧院”增添一位出色的魔术表演大师,霍普金斯最后挺身而出,通过诉诸法院,坚持认为朱连魁的戏班所从事的是艺术表演,他们是艺术家,不是劳工,排斥外来劳工法不适应于他们,并最终成功说服了法院,使得朱连魁的戏班得以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杂技演出。189942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

  426,芝加哥讯。中国魔术师朱连魁和他的戏班,在区法官考尔萨特的宣判下,今天从美国当局的监护中释放。法官就美国政府对待中国演员和在公共场合表演的艺人的地位做出了关键性的判决。朱连魁是一名演员,不是劳工,美国限制外来劳工法案不适用于魔术师。

  朱连魁的戏班来美是由美国国会的特别条款获许的,为了“奥马哈博览会”的场馆建设和布展的目的,该条款特许劳工或者其他人前来美国,但以展览结束时参展人员按期离境为条件。由于没有按照规定回国,朱连魁正在按照与霍普金斯签订的合约进行巡回演出时遭到逮捕,但一份人身保护的申请接踵而至。

  法官考尔萨特在今天提呈的终审决定中坚持美国的限制外来劳工法案不能像对待劳工那样对待演艺人。裁决是最终的,戏班成员按照他们的意愿被获许留在美国②。从此,朱连魁以及他的戏班获得以合法身份留在美国并可进行公共演出。  

  五、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唱片

  189951,他被带到了纽约霍普金斯经理的“联合广场剧院”,该剧院的老板是凯思,他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等地经营多家剧院,几周之后,朱连魁围绕凯思在各地的剧院,开始了巡回演出。他的戏班此次出行的城市包括波士顿、普罗维登斯和费城,在到达费城的时候,朱连魁为当地的“伯利纳留声机公司”录下了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唱片,时间为81日至810,为期10天。根据《伯利纳留声机唱片目录》的记载以及现存的实物推断,此次录音共有17张唱片(是否存在第18,有待进一步核查),11张唱片的目录号码为0392,0393,0394,0395,

  0396,0397,0398,0399,0340,03410402,6张唱片的目录号码在04030444之间,不连续,6张唱片的录音时间和目录号码跨越性都很大,但第17张的目录号码为0444(如果存在第18张唱片,它的号码应为0445)。这组中文唱片是被文字记载下来并有实物为证的最早的录音(指唱片,非指唱筒)。根据截止到目前了解的情况,这组唱片目前有三张实物存世,其中的两张为朱连魁本人的录音,录音日期分别为189982号和810,唱片号码分别为04020444,另外一张是他的妻子和儿子合录的二重唱,录于189981,唱片号码为0396。唱片上均刻印有录音日期。朱连魁810日的录音,0444,片心上的中文曲目名称为《招(如上图)。本人今年6月去上海时,请柴俊为先生帮忙,试听了该段录音,柴先生听后表示,无论是曲调还是剧词,此录音实为《文昭关》,是一出老戏。据记载,这出戏早在1845年既为程长庚所擅长,因此,《招》应是误称。柴先生补充道,朱连魁的京剧唱工很差,从唱腔艺术的角度,该录音无鉴赏价值。但作为有着110年历史的录音,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年代上,它享有中国最早唱片的历史地位。本人见到的另外一张实物为81号的录音,0396,是现存实物中号码最小的一张,是他妻子和儿子的二重唱,片心上的曲目名称为《庄台》(应为《梳妆台》)81,对朱连魁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个极其不幸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10岁的儿子不幸去世,而一年后的同一天,母亲和兄弟共同录制了一首母子二重唱,在亲人去世整整一周年的特殊日子,留下了这段凄切哀婉的录音,尽管这是时间上的巧合,却借此寄托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思念。另外一张幸存的实物,82日的录音,0402,至今无幸见到。

  据《纽约时报》1901222日的消息记载,朱连魁1900年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大兴义和团,他的兄弟和几位戏班成员均死于洋枪下,而他的儿子,由于身穿一套欧式洋装并偶尔遇上了英国军队才幸免一死。朱连魁的女儿则一直跟随父亲和戏班到处演出,戏班的演出广告中声称,她是世上唯一能唱美国流行歌曲的中国女性滑稽演员,相信这组录音中一定也录有她女儿的美妙声音。

  见到的两张唱片实物,其片心上除了曲目名称采用中文刻印以外,其它的信息均由英文刻印。《伯利纳留声机唱片目录》上提到的两张唱片均未提供中文曲目名称,大概是作者不懂中文,或是印刷方面的不便吧。至于810日以后是否还有录制,这需要更多的实物和资料来证明。据记载,朱连魁围绕凯思剧院的巡回演出,回到纽约联合广场剧院的时间是8月中旬,这样一来,减掉旅行时间,即使在10日以后有新的录音,估计也只有几个,不可能再多,因为从81日到10,10天的时间里总共只录下了17个录音。

  朱连魁在回国演出几年以后,又由上海的穆瑟尔兄弟办理重返纽约。191212月他代领他的戏班在当地一家剧院开始演出,据当时的广告介绍,此时的戏班已经拥有14位东方演员了。1917,美国著名作曲家伊尔文,柏林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流行歌曲,《从这里到上海》,用音乐写下了这位魔术大师身在异土,情牵故里的思乡情怀。

观道论坛

分类:

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唱片灌制者——中国戏法大师朱连魁

  一、“中国唱片”概念的界定

  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且有实物为证的最早的中文唱片(不含唱筒),系由魔术大师朱连魁和他的家庭戏班录制,时间为189981日至10,地点在美国费城,录音和发行公司是“伯利纳留声机公司”。这是目前可以认定的迄今为止最早的中文唱片。

  关于早期“中国唱片”概念的界定,唱片研究和收藏界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在国内录音的唱片方可算“中国唱片”,否则不算;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录制的唱片,只要是华人用纯正的母语和方言演唱,内容是中国的戏曲和曲目,即算“中国唱片”。

  清朝末期,唱片的录音和制作技术独为美国和西方公司所掌握,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文唱片的录音,制作和发行只能依靠外国公司。那时,国内市场销售的中文唱片,是由外国唱片公司来人,带着设备,在中国挑选名伶录音,录音母板被运到国外,唱片在国外加工生产,然后再运回国内销售。在海外发行的中文唱片,也是由中国人演唱,由外国公司录制和发行,不同的是这些中国人是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主要是广东籍华侨)。那么,由华人用母语和方言在海外录制的唱片究竟算不算“中国唱片”?它与华人在本土的录音有何本质区别?

  最早进入中国唱片市场的外国唱片公司,像“哥伦比亚”、“胜利”、“高亭”、“贝克”和“百代”等等,无论它们发行的中文唱片是录制于国内还是国外,其版权均为它们的海外总部所拥有,从版权的角度,它们不属于中国。另外,它们是贴着外国公司的商标行销于国内市场,因此,唱片的品牌也不属于中国。为此,我们只能抛开版权和品牌的因素,从演唱者和曲目的角度,对上面提出的境内与境外录制的唱片有何本质区别加以比较。以下列出的是从录音制作到唱片加工的主要生产要素,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说两者有所不同,那就只有一点:前者由国内华人在国内录制,而后者由国外华人在国外录制,除此之外,别无它异。

  国内录制的中文唱片 国外录制的中文唱片

  录音公司 外国 外国

  录音设备 外国 外国

  原料外国 外国

  演唱者国内华人 移居国外的华人(华侨)

  曲目中国 中国

  加工生产国外 国外

  销售市场 中国为主,海外华人 海外华人市场,中国

  发行公司 销售代理 外国公司或其中国市场的销售代理

  国内的华人与国外的华人,严格说是有区别的,在这里,我们只强调他们国籍的区别,因为只有这一点与我们的话题有关,其他方面,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国内国外的华人华侨,原本同根同源,同宗同族,说的是自己的母语和各自的方言,唱的是“同一首歌”,也都居住在祖先留下的同一片乐土。只是早期的华侨,为生活所迫,才被迫离开家园,到海外谋生。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内生活条件日益恶化,民不聊生。为逃离战乱和饥荒,南方部分省份的居民,尤其是广东居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移居海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去了美国。据记载,第一批移居美国的华人是搭乘一艘“美国之鹰”号轮船,1848年抵达旧金山,他们大概是华人在美国的第一批拓路者。这些早期的华侨命运十分凄惨,为了淘金,很多人贫病交迫,身死异乡。能够生存下来的人,拼着血本,有的继续外出打工、筑路,挣扎在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和生活与经济的多重重压之下,有的办起了洗衣房,自谋生计,并在当地安家落户。尽管他们离开了家园,但时间很短,他们的语言没有变,他们的文化没有变,他们的情感和精神没有变,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些早期用自己母语和方言演唱的传统戏曲,就由于它们录制于海外,就不是自己的东西。唱片的灵魂是录音,而录音的演唱者和曲目决定了它的归属。

  梅兰芳1924年访日,“株式社日本蓄音器商为他本人录制了5张“飞鹰”牌唱片,并在日本发行(国内市场则由“得胜”,“百胜”代为销售)。对于梅兰芳的这批唱片,国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众口一词,认为它们是中国唱片。梅兰芳名气大,我们引以为荣,不愿意放弃!如果梅的唱片是“中国唱片”,那么清末由海外华侨录制的唱片(粤语)与其有何不同呢?莫非我们在划分老唱片的“国籍”归属上还要采用双重标准?前面我们提到国籍,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确定早期移居海外的很多华人都是入了外籍的,据资料记载,朱连魁在为伯利纳公司录制唱片的时候,他从当局的监护中被释放出来才只有3个月,原因就是由于他预期非法滞留。在他被释放的时候,他的身份才获解决,那时,还根本更谈不上入籍。与他相比,其他的早期移民就没那么幸运了。大中华唱片厂被普遍认为由纯粹的民族资本筹建,是华人企业,但也有文字记载,它的日方资产直到接近20年代末期方才退出,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大中华唱片厂由于早期含有日资,中国的民族唱片工业就起步于20年代末期?我认为,这些早期华人在境外录制的唱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唱片”。这些无论是境外还是境内录音的老唱片,都是中国唱片历史上的奇珍异宝,它们不仅承载着清朝末期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和乐曲,记录着众多戏曲名家,老艺人甚至戏曲流派奠基人的优美唱段,同时也为后人了解中国璀璨的戏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声音实物。它们是早期声音载体的唯一形式,也是唯一的听觉文物。基于我们对“中国唱片”的如此认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朱连魁的美国录音踪迹。

  

  二、朱连魁赴美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美国各地纷纷开始举办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和博览会,这些展览会和博览会不仅带动了当时美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也积极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和商品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早期的华人华侨,有的也积极参与参加了这些展览会和博览会,开始从事国际贸易。1876,首次大型“世纪展览会”在费城举办;1893,“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在芝加哥举办;18851907年间,新奥尔良、亚特兰大、田纳西、南卡罗来纳等南部地区纷纷举办大型的工农业产品博览会;1898,“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举办;1901,“泛美博览会”在纽约布法罗举办;1904,“路易斯安那采购博览会”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办;1905年和1909,“莱维斯和克拉克”一百周年博览会和“阿拉斯加――育空河博览会”分别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和西雅图举办。清朝政府从1876年的首届费城展览会就开始就派人参展。1893年的“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是历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的一届,但由于受排华法案的影响,清政府拒绝了参展邀请,但旧金山和芝加哥的早期华侨组织了华桥商人参加了展览。1898年的“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中国政府派出了很多商人和艺人参加。1904,清政府为了改变世人印象,正式派员参加了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路易斯安那采购博览会”。“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是与朱连魁的赴美和他的录音有着直接和间接联系的一届博览会,朱连魁带着神奇的中国魔术,从这里登上了国际舞台,又从这里,开始了他在美国的传奇经历,并与中国最早的唱片结了缘。探寻中国最早唱片的历史踪迹,就让我们从这届博览会说起。

  “密西西比河岸国际博览会”在美国的中部城市奥马哈市举办,我们以下将其简称为“奥马哈博览会”。“奥马哈博览会”被安排在由多幢白色塔式建筑环绕的当地一家大法院的院内,中国商品展区的承建合同是189768号获准的,由美国当地的两家私人华侨公司组织人力和物资筹建,建成后被称为“中国村”。这两家华人公司,还在芝加哥,纽约和香港富商的支持下,组织国内的北方艺人前来参展,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国际间的交流。为了支持中国政府派人来美,美国方面特许400名中国人入境,以承建中国展馆并参展,而清政府则是在排华法案后首次同意派人赴美参展。“奥马哈博览会”是189861日正式开幕的,而中国参展人员大约是从189710月开始启程赴美。在美国政府的特许下,此次赴美参展的华人大多是通过这两家华人公司办理来美的,其中包括了来自上海、天津和北京的艺人。这批参展者总人数大约有177,远远少于美国政府特许的签证名额,他们在展览会结束后没有一人返回中国,包括朱连魁,他们在美国排华法案执行正盛的风口浪头上,留在了美国。有资料介绍说,朱连魁赴美,是慈禧太后亲自安排的,派他到美国是为了一项印刷或出版方面的代理业务,这似乎不确,因为他在美国的行踪和旅行记录,似乎只与舞台和魔术有关。至于他抵达美国的年份,尚未查到确切的记载,但推测应在1897年年末至1898年年初。

  三、朱连魁与他的家庭戏班

  朱连魁(1854年~1922),生于北京,高高的个子,头发稀疏,留着清时长辫。清灵甫是他来美后的艺名,所有的英文资料都称呼他清灵甫。他年轻时,曾在一家大型商贸公司供职,直到大约30,才开始学习魔术。他早期学习魔术完全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为了给朋友和同伴逗乐,由于他供职的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旧金山均有分号。所以,他的表演,为他在衙门、工业和贸易部门结下了很多的人缘,当然也包括来自海外的商人。他的职业表演始于1897,当“奥马哈博览会”在18986月初开幕的时候,他正在旧金山,他和他的家庭戏班就是从那里加入到了一群前往“奥马哈博览会”的中国人行列。此举改变了他的一生,成了他生命的转折点,并由此开启了他在海外的魔术表演生涯。

  朱连魁的小戏班主要由其家庭成员组成,包括他漂亮的夫人(裹着4英寸的小脚),年仅两岁的女儿,还有两个儿子,一个10,另一个年纪不详,一位喜剧演员和几位来自北方的从事音乐表演的知名人士,外加一位翻译。他的儿子只是玩弄一些简单的把式,如翻跟头、表演小杂技、抛球等;喜剧演员则主要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使观众感受一些意外的滑稽,增添现场的幽默感。当然,戏班的灵魂人物是他本人。在博览会上,戏班每天只表演几场,朱连魁的表演并不多,却极为精彩,因此,他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各国参展人员的普遍好评,成了此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正当朱连魁为他的成功颇为得意之际,一个突发事件令其悲痛欲绝。189881,10岁的儿子突然去世,事前没有任何先兆。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儿子去世了,但当天的演出不能取消,朱连魁强忍内心的悲痛,眼含泪水,如期表演了当天的节目。他在博览会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成功表演,这是他在美国首次正式亮相的舞台,从这里,他开始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魔术的无穷魅力。  

  四、朱连魁在美被捕  

  他超群的艺技深深吸引了一位来自纽约“联合广场剧院”的经理,以至于在他还没有结束在“奥马哈博览会”的表演之前,这位经理克罗涅尔霍普金斯就与他签约,邀请他在博览会结束后到纽约的“联合广场剧院”献艺,朱连魁也表示希望留在美国,继续他的演出。这位经理所供职的剧院在美国其他城市也有连锁剧院,以上演杂技、魔术等杂耍为专长。1031,博览会结束了,朱连魁随即赶赴纽约,投到了著名的“联合广场剧院”门下。

  前面曾提到,朱连魁等人的访美签证是美国政府为了“奥马哈博览会”特批的,是有时限的,此种签证不准许从事其他的工作或公共演出,并且,博览会一结束,按照规定,他必须如期回国。但朱连魁没有按照规定去做,而是与当地剧院签约从事商业演出,很显然,这是不允许的。1882,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此法案严格限制华人的入境和入籍,与此同时,美国当局对于华人的逾期滞留采取了极其严厉的遣返措施,因此,朱连魁此时逾期不归自然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189942,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做了如下报道①:

  41,芝加哥讯。中国魔术师朱连魁正在当地的一家剧院演出,演出一结束,他将在美国官方的监护下于当晚被送回中国。

  朱连魁访美参加奥马哈博览会是数月前经大清皇帝特许的,美国政府同意在大清皇帝需要他的时候将其送回国去。送返朱连魁送的请求电报已于昨天发给华盛顿,财政部长嘉格立即通知芝加哥的华人检察官查尔斯斯通将魔术师看护起来。检察官斯通将护送朱连魁以及他的夫人、孩子、一名翻译和一位佣人一同前往旧金山,那里大清国政府的代理将接应朱连魁一行。

  在朱连魁被看护起来以后,纽约“联合广场剧院”的老板本杰明弗兰克林凯思对他的剧院经理霍普金斯表示,他很欣赏朱连魁的表演艺术,非常担心他在严禁外来劳工的法律规定下被遣送回国。为了留住中国魔术师,为了给“联合广场剧院”增添一位出色的魔术表演大师,霍普金斯最后挺身而出,通过诉诸法院,坚持认为朱连魁的戏班所从事的是艺术表演,他们是艺术家,不是劳工,排斥外来劳工法不适应于他们,并最终成功说服了法院,使得朱连魁的戏班得以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杂技演出。189942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

  426,芝加哥讯。中国魔术师朱连魁和他的戏班,在区法官考尔萨特的宣判下,今天从美国当局的监护中释放。法官就美国政府对待中国演员和在公共场合表演的艺人的地位做出了关键性的判决。朱连魁是一名演员,不是劳工,美国限制外来劳工法案不适用于魔术师。

  朱连魁的戏班来美是由美国国会的特别条款获许的,为了“奥马哈博览会”的场馆建设和布展的目的,该条款特许劳工或者其他人前来美国,但以展览结束时参展人员按期离境为条件。由于没有按照规定回国,朱连魁正在按照与霍普金斯签订的合约进行巡回演出时遭到逮捕,但一份人身保护的申请接踵而至。

  法官考尔萨特在今天提呈的终审决定中坚持美国的限制外来劳工法案不能像对待劳工那样对待演艺人。裁决是最终的,戏班成员按照他们的意愿被获许留在美国②。从此,朱连魁以及他的戏班获得以合法身份留在美国并可进行公共演出。  

  五、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唱片

  189951,他被带到了纽约霍普金斯经理的“联合广场剧院”,该剧院的老板是凯思,他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等地经营多家剧院,几周之后,朱连魁围绕凯思在各地的剧院,开始了巡回演出。他的戏班此次出行的城市包括波士顿、普罗维登斯和费城,在到达费城的时候,朱连魁为当地的“伯利纳留声机公司”录下了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唱片,时间为81日至810,为期10天。根据《伯利纳留声机唱片目录》的记载以及现存的实物推断,此次录音共有17张唱片(是否存在第18,有待进一步核查),11张唱片的目录号码为0392,0393,0394,0395,

  0396,0397,0398,0399,0340,03410402,6张唱片的目录号码在04030444之间,不连续,6张唱片的录音时间和目录号码跨越性都很大,但第17张的目录号码为0444(如果存在第18张唱片,它的号码应为0445)。这组中文唱片是被文字记载下来并有实物为证的最早的录音(指唱片,非指唱筒)。根据截止到目前了解的情况,这组唱片目前有三张实物存世,其中的两张为朱连魁本人的录音,录音日期分别为189982号和810,唱片号码分别为04020444,另外一张是他的妻子和儿子合录的二重唱,录于189981,唱片号码为0396。唱片上均刻印有录音日期。朱连魁810日的录音,0444,片心上的中文曲目名称为《招(如上图)。本人今年6月去上海时,请柴俊为先生帮忙,试听了该段录音,柴先生听后表示,无论是曲调还是剧词,此录音实为《文昭关》,是一出老戏。据记载,这出戏早在1845年既为程长庚所擅长,因此,《招》应是误称。柴先生补充道,朱连魁的京剧唱工很差,从唱腔艺术的角度,该录音无鉴赏价值。但作为有着110年历史的录音,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年代上,它享有中国最早唱片的历史地位。本人见到的另外一张实物为81号的录音,0396,是现存实物中号码最小的一张,是他妻子和儿子的二重唱,片心上的曲目名称为《庄台》(应为《梳妆台》)81,对朱连魁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个极其不幸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10岁的儿子不幸去世,而一年后的同一天,母亲和兄弟共同录制了一首母子二重唱,在亲人去世整整一周年的特殊日子,留下了这段凄切哀婉的录音,尽管这是时间上的巧合,却借此寄托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思念。另外一张幸存的实物,82日的录音,0402,至今无幸见到。

  据《纽约时报》1901222日的消息记载,朱连魁1900年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大兴义和团,他的兄弟和几位戏班成员均死于洋枪下,而他的儿子,由于身穿一套欧式洋装并偶尔遇上了英国军队才幸免一死。朱连魁的女儿则一直跟随父亲和戏班到处演出,戏班的演出广告中声称,她是世上唯一能唱美国流行歌曲的中国女性滑稽演员,相信这组录音中一定也录有她女儿的美妙声音。

  见到的两张唱片实物,其片心上除了曲目名称采用中文刻印以外,其它的信息均由英文刻印。《伯利纳留声机唱片目录》上提到的两张唱片均未提供中文曲目名称,大概是作者不懂中文,或是印刷方面的不便吧。至于810日以后是否还有录制,这需要更多的实物和资料来证明。据记载,朱连魁围绕凯思剧院的巡回演出,回到纽约联合广场剧院的时间是8月中旬,这样一来,减掉旅行时间,即使在10日以后有新的录音,估计也只有几个,不可能再多,因为从81日到10,10天的时间里总共只录下了17个录音。

  朱连魁在回国演出几年以后,又由上海的穆瑟尔兄弟办理重返纽约。191212月他代领他的戏班在当地一家剧院开始演出,据当时的广告介绍,此时的戏班已经拥有14位东方演员了。1917,美国著名作曲家伊尔文,柏林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流行歌曲,《从这里到上海》,用音乐写下了这位魔术大师身在异土,情牵故里的思乡情怀。


  • 上一篇:吴桥杂技文化表演
  • 下一篇:关于宋代瓦舍勾栏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