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论坛

当前位置:

中国杂技的《教虫技》表演项目+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点击:

  水嬉,又作“教水族”,俗称作水族戏。在汉代张衡《西京赋》中虽记载有“蟾蜍与龟,水人弄蛇”事,李尤《平乐观赋》中记载有“龟螭蟾蜍,挚琴鼓缶”事,在《后汉书》中还具体记载了“舍利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于庭,炫耀日光”。在唐代魏征等撰《隋书·音乐志》中有“鼋鼍鱼鳖,水人出鱼”的记载。但这些均是汉代“鱼龙曼延”,其中水族是由人扮演的,或道具模拟的,不是真正的水禽戏,而真正的“水嬉”杂技始于宋代。

  宋代的“水嬉”最著名的叫“七宝之戏”。宋高宗赵构偏安以后,曾诏选杂技艺人赵喜入皇宫表演“七宝之戏”。赵喜将驯养的黑鱼、白鱼、泥鳅和甲鱼等七种大小水族放入水桶中,一面敲着锣,一面呼唤着各种水族的名字,听到呼唤的水族不仅能浮游于水面,有的还能戴假面道具在水中嬉戏。每种水族演过之后,便自动沉到水底,以表示演出完毕下场。据清代人潘永从宋人稗史、笔记分类整理的《宋稗类钞》记载,南宋时杭州驯龟、驯鱼“水嬉”比较风行:

  武林(古代杭州之一称)有为禽戏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置龟几上,击鼓谕之。则第一等大者,先至几心伏定。第二等大者,从而登其背。直至第七等小者登第六等之背,乃竖身直伸其尾向上,宛如小塔状,谓之“乌龟叠塔”。

  驯龟叠塔的杂技,在元代仍风行,元末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二“禽戏”条亦载“乌龟叠塔”事,所载文字与《宋稗类钞》近同。在《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时临安城内一些广场上,经常有杂技艺人献艺谋生,其中有“水嬉”表演,如“三钱教鱼跳刀门”、“乌龟踢弄”,即用驯化了的鱼、乌龟来表演杂技,堪称一绝。南宋末年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载有“银蟹、金龟”作“水嬉”,在《癸辛杂识》后集“故都戏事”中还记载了他年幼时随父亲在街市观看“水嬉”的情景:

  呈水嬉者,以髹〔xiu休〕漆大斛满贮水,以小铜锣为节,凡龟、鳖、鳅、鱼皆以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舞罢即沈,别复呼其他,次第呈伎焉。

  此中所记与宋高宗时杂技艺人赵喜表演的“七宝之戏”大同小异。足见这种“水嬉”风行于宋、元时期。

  在元代还有驯蛙杂技,《南村辍耕录》“禽戏”条还记载了陶宗仪在杭州观看驯蛙的情景,由艺人驯养的九只虾蟆在竹席上表演。席中放一个大墩子,首先有一只大虾蟆蹿跳到木墩上,随后有其他八只小虾蟆蹿跳到竹席上,排列在木墩的两旁。大虾蟆叫一声,小虾蟆也跟着连叫数声。叫过之后,八只小虾蟆一一蹿跳到大虾蟆面前,点点头,又叫一声,然后一一退下,仿佛在俯首受大虾蟆教训的样子。“水嬉”在明清之际仍风行,还有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杂技的《教虫技》表演项目+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观道论坛

分类:

中国杂技的《教虫技》表演项目+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水嬉,又作“教水族”,俗称作水族戏。在汉代张衡《西京赋》中虽记载有“蟾蜍与龟,水人弄蛇”事,李尤《平乐观赋》中记载有“龟螭蟾蜍,挚琴鼓缶”事,在《后汉书》中还具体记载了“舍利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于庭,炫耀日光”。在唐代魏征等撰《隋书·音乐志》中有“鼋鼍鱼鳖,水人出鱼”的记载。但这些均是汉代“鱼龙曼延”,其中水族是由人扮演的,或道具模拟的,不是真正的水禽戏,而真正的“水嬉”杂技始于宋代。

  宋代的“水嬉”最著名的叫“七宝之戏”。宋高宗赵构偏安以后,曾诏选杂技艺人赵喜入皇宫表演“七宝之戏”。赵喜将驯养的黑鱼、白鱼、泥鳅和甲鱼等七种大小水族放入水桶中,一面敲着锣,一面呼唤着各种水族的名字,听到呼唤的水族不仅能浮游于水面,有的还能戴假面道具在水中嬉戏。每种水族演过之后,便自动沉到水底,以表示演出完毕下场。据清代人潘永从宋人稗史、笔记分类整理的《宋稗类钞》记载,南宋时杭州驯龟、驯鱼“水嬉”比较风行:

  武林(古代杭州之一称)有为禽戏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置龟几上,击鼓谕之。则第一等大者,先至几心伏定。第二等大者,从而登其背。直至第七等小者登第六等之背,乃竖身直伸其尾向上,宛如小塔状,谓之“乌龟叠塔”。

  驯龟叠塔的杂技,在元代仍风行,元末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二“禽戏”条亦载“乌龟叠塔”事,所载文字与《宋稗类钞》近同。在《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时临安城内一些广场上,经常有杂技艺人献艺谋生,其中有“水嬉”表演,如“三钱教鱼跳刀门”、“乌龟踢弄”,即用驯化了的鱼、乌龟来表演杂技,堪称一绝。南宋末年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载有“银蟹、金龟”作“水嬉”,在《癸辛杂识》后集“故都戏事”中还记载了他年幼时随父亲在街市观看“水嬉”的情景:

  呈水嬉者,以髹〔xiu休〕漆大斛满贮水,以小铜锣为节,凡龟、鳖、鳅、鱼皆以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舞罢即沈,别复呼其他,次第呈伎焉。

  此中所记与宋高宗时杂技艺人赵喜表演的“七宝之戏”大同小异。足见这种“水嬉”风行于宋、元时期。

  在元代还有驯蛙杂技,《南村辍耕录》“禽戏”条还记载了陶宗仪在杭州观看驯蛙的情景,由艺人驯养的九只虾蟆在竹席上表演。席中放一个大墩子,首先有一只大虾蟆蹿跳到木墩上,随后有其他八只小虾蟆蹿跳到竹席上,排列在木墩的两旁。大虾蟆叫一声,小虾蟆也跟着连叫数声。叫过之后,八只小虾蟆一一蹿跳到大虾蟆面前,点点头,又叫一声,然后一一退下,仿佛在俯首受大虾蟆教训的样子。“水嬉”在明清之际仍风行,还有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杂技的《教虫技》表演项目+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 上一篇:中国杂技艺术的表演项目与传承+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 下一篇:中国杂技表演中的《幻术》表演+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