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仪仗队走在祭天的路上。昨日,天坛公园举行祭天仪式演出,重现古代帝王祭天盛况。
从大年三十开始,10多家庙会相继开门迎客。羊肉串、杂技、拉洋片儿……传统元素一直占据着各大庙会主力位置。今年,庙会上的北京味儿是否依然浓郁?吃喝玩乐的价格有何波动?逐年增多的商贩是否都挣得盆满钵满?庙会的配套设施是否到位?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庙会专题报道,为读者管窥全豹,同时也为您逛庙会提供便利。
■ 庙会PK台
在“庙会PK台”这个栏目中,记者兵分数路,选取京城庙会中有特色的内容进行对比,展示不同庙会的风情。本期中,“皇帝们”将在这里“打擂”,哪个皇帝最有帝王之风?哪个皇帝最让观众喜爱?擂台上一见分晓。
本报讯 大年初一,东岳庙、地坛等多家庙会纷纷创造单日客流历史纪录,游客们涌入庙会“尝鲜”。记者调查发现,在“京味儿”为主导的前提下,各庙会之间还是存在业态雷同、主题不够鲜明等问题。
随着庙会越来越多,各家庙会宣传的特色也逐渐有了差异:东岳庙重在道教祈福文化;地坛庙会除了独有的仿清祭地表演外,十余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老手艺也将亮相。朝阳公园和石景山游乐园等则定位国际化洋庙会。
东岳庙的“兔儿爷山”上有近400只形态各异的兔儿爷,这成为游客合影留念必选景观,北京味道得以展现。不过,各家庙会也都难以守住纯粹的北京味,纷纷引进各地小吃、国外游乐等形式。
昨日,记者在龙潭、东岳庙、地坛等多家庙会上采访了约30名游客,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认为,外地和西方的特色越来越多,北京特色的产品相对减少,“少了老北京的味道。”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庙会的数量逐年增多,但目标消费群体总量并没随之显著增加。各家庙会都有所谓的宣传主题,可根本上差异不大。除了吃东西外,百姓在庙会上可亲身参与体验的特色活动依然不多,因此逛不同的庙会依然有“差不多”的感觉。
与往年相比,今年不少庙会开始增设公益展位,宣传环保、卫生、低碳等理念,龙潭庙会有摊位关注罕见病儿童,朝阳公园国际风情节推出万人文明承诺签名墙和“文明魔方大拼比”等活动,这也将逐步成为各家庙会的“相同步调”。
■ 人物
老艺人敲打锣鼓拉洋片儿 洋片儿传承人盼保护传统艺术
年过七旬的叔叔尚斌生站在凳子上,一边敲打洋片儿的乐器锣鼓三件,一边为龙潭庙会的游客们演唱《铡美案》等经典唱段;侄子毕连生则站在洋片儿箱子前,为观众们拉起圆孔窗内的挡板儿。
箱子左侧的角落里,老艺人毕学祥的名字不太显眼,“那是我父亲的名字。”毕连生笑着说,“文革”以后,叔叔和父亲将拉洋片儿恢复起来,早年学习快板和相声的他也子承父业,开始学习洋片儿。
据毕连生介绍,拉洋片表演,实际就是在装有窗孔的特制木箱里挂上8张画片儿,画片的内容根据唱段的内容绘制,一般一个故事一张图,比如《水漫金山》,观众透过窗孔看箱子,里面就是白蛇、青蛇斗法海的画面,艺人则站在箱子边演唱对应的画面唱段,“一段一般要唱三四分钟,观众边听边看。”
毕连生称,他很怀念小时候的庙会,家里人带他逛天桥、游蟠桃宫,那时候最传统的庙会在厂甸,打把势摔跤变戏法儿,到处都是老北京的民俗特色,“现在庙会像杂货市场,商业味太重。”
尽管如此,每年春节毕连生还是会带着洋片儿箱子,请上叔叔尚斌生一块来庙会唱上六七天,“得让人们知道到底什么是拉洋片儿。”毕连生表示,如今娱乐方式虽然多了,但像拉洋片儿一样的传统艺术应该受到保护,毕连生也在为此努力,洋片儿几乎一年也不停止,“非节庆日,大伙在大观园也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