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与传统文化相依相承。现如今的杂技集中了戏曲、舞蹈还有歌剧组合形式,使之更加完美。我们在欣赏杂技表演时,除了接受杂技精神内涵强烈的暗示,更感受到崇高壮美的意义,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柔美。今天的中国杂技应超越单纯技巧的锤炼和形式上的雕琢,而要培育一种蕴涵着文明的世俗文化和积极的生命理想的艺术精神,再现中国人生生不已、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改革与开放、杂技艺术与传统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互相之间相依相承。当我们的目标是探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杂技的时候,我们能想到的所谓“中国特色”,无非是服装,古典音乐的背景下,在中国的故事,等等国有化的计划。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好节目,如重新诠释与中国的故事,《天鹅湖》,以中国古典传统小说中改编的《现在梦幻时――聊斋》、《西游记》,以诗改编的《花木兰》等等,毫无疑问,杂技艺术作品具有中国特色。这些特点可以说是主要依靠内容和形式来实现的,但是当我们透过表层去挖掘时会发现,杂技具有中国特色应该有一个更深刻的东西,那是中国杂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文和武,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一种精神,它和发展离不开。文与武,直到今日也常提到文武双全。杂技前就是武,离不开武术。杂技集中武术的特点,用技巧这个精神体系进化而来,进而发展到现如今的杂技艺术,现如今的杂技集中了戏曲、舞蹈还有歌剧组合形式,使之更加完美。
实际杂技起源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原始的杂技展现给人们的是劳动技能,比如捕鱼、打猎、上树、跳涧等等,当这些劳动技能达到某种超常的状态时,便成为了杂技的技巧。因此,原始的杂技所表现的就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反映出人类对宇宙人生的幻想和愿望。这就注定了杂技最基本的基调――壮美与崇高。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杂技带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力量的美。当沉重的花坛在演员的手中疾飞,当一个人轻松托举起了几个人时,当演员在细铁丝上翻腾时,当狮子老虎在演员手下臣服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英雄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而且还看到了人的力量。从形成之日起杂技,他们就不断向世人展示了超人的力量。早在汉代,力技就在杂技中占有主导地位。据《中国杂技史》一书载:“河南、四川和山东等出土的汉代壁画,经常可以看到人与人,人与野兽,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形……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中还发现壮士相角抵的壁画。两个青年,赤膊光腿,头束朝天发辫,武勇异常。”“举重也是力技的重要项目。在一些古老的壁画仍然可见古代男子托举重物而稳定有力的神态。杂技底座的负重量一直都是十分惊人的。《独异记》记载有女艺人可以头顶长竿载18人在上面表演,唐代金字塔创造了一个九人组成的集体叠加,显示出超人的力量。现代马戏杂技表演继承了古代杂技展示力量美的传统, 《皮条》是向人们展示人的力量美的代表性节目。演员在那一根根充满韧性的皮条上不断上下翻转,特别是静态的瞬间平衡,人们不禁意识到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对中国民族的坚强不屈的生命荣耀的观点。正是这种充满活力的力量杂技美传达无尽的生命意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作为一名曾经的杂技演员及教练员来说要想说的、想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也就是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我们去努力,创新再创新。
当我们欣赏杂技表演,除了强烈的暗示,感受到崇高壮美的意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柔美。而柔美的审美特征源于中华文化对“静”的崇尚。但中国的“静”和西方艺术与悲伤的那种宁静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静”是静谧、安静,和谐,是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在许多节目中,如《单手倒立》、《滚杯》都体现如此温柔的艺术境界。险中求稳,动中求静同样是“静”的观念的延伸。从古代走索演化而来的走钢丝,是一个险中求稳的节目。演员不仅要做到在只有小拇指粗的钢丝上完成直体空翻,一字大跳等高难度动作,也向人们展示优美的舞姿和造型,但它的所有演员需要冷静,准确的完成。那履险如夷的神态,带给观众的是惊险而又稳定的感觉。尽管走钢丝是一个以“险”取胜的节目,但它所传达出的仍然是柔美的审美感受。这正是险中求稳的“稳”在发挥着主导作用。杂技与戏曲、舞蹈等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较,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杂技对于道具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戏曲,舞蹈道具主要是用来显示人物的情感,而杂技道具是用来展现技巧。离开了道具,杂技的技巧就无从谈起。无论是高悬空中的钢丝,演员脚下的独轮车,飘飘荡荡的彩绸,或者一个演员手中的碗,坛,花盘,空竹等,物与人交融汇合构成了杂技特殊的艺术语汇,这反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是自己情感的寄托、人格的体现的时候,万物与人便结成了一个生命整体,那么,山川流水,明月清风,都成为人们生活的感受。人们对物我合一境界的追求在杂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杂技表演中,不仅作为演员和道具,如鱼和水之间是相互依存,而且两者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当我们观看水流星时,我们看到不是演员手持道具的舞蹈,而是划过夜空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流星,当我们观看转碟时,看到的是满台飞舞的彩蝶。蹬技、手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上下翻飞,只见影子不见物象的感觉,创造了很多生动的艺术境界。
在汉代的时候,杂技称为“百戏”。但这个概念不是专指杂技,而是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艺术的泛称,除杂技表演外,还含有古老的音乐和舞蹈。戏曲的起源往往也要追溯到百戏。不过,在《汉文帝篡要》中有这样一段话:“百戏起于秦汉曼延之戏,技后乃有高�、吞刀、履火、寻�等也。” 从这段话可以得知,虽然百戏的范围很大,百戏的“戏”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第一个解释就是“玩耍、游戏”之意,而汉代百戏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游戏娱乐精神。百戏的“戏”在中国现代字典中第一个解释是“玩游戏”之意,而汉百戏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娱乐的精神。
无论是大规模的露天表演,还是在宴饮席中的娱宾之乐,百戏都洋溢着一种积极而阳刚的游戏精神和快乐向上的生命精神。娱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是密切相关的。美学家李泽厚的中国文化被称为“乐感文化”,而“乐”是“天人合一”的结果和表现。当人与整个世界自然合一,便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截然不同,中国人格外重视此生此世的现实人生,呈现出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肯定与执着。因此, 中国的民族比其他任何国家的苦难遭遇更多,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人以一种开朗乐观看待生活,看待人生,即使在??逆境中,也表现出幽默的性质和俏皮。杂技生长于民间,无论行走江湖,无论落地卖艺,杂技的那种民间欢乐、民间游戏的生命精神始终生生不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的意味渐渐远离了杂技,只留下“技术”。杂技最先古朴天然的民间精神,积极乐观的生存理念已渐行渐远,当我们呼唤杂技艺术化的时候,不要忘了,除了“技术”与“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杂技精神。那就是杂技的游戏娱乐精神。这场游戏娱乐精神是指表达幽默,搞笑的娱乐形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杂技应超越单纯技巧的锤炼和形式上的雕琢,而要培育一种蕴涵着文明的世俗文化和积极的生命理想的艺术精神,再现中国人生生不已、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原吴桥县艺星杂技团)充分发挥吴桥杂技这一独特的国际化文化品牌优势为国内外朋友提供杂技演出、马戏演出、马戏大棚等服务,演出热线:13910953305 团长于永玉先生欢迎各届朋友来电垂询,杂技学校面向全球招生,欢迎爱好吴桥杂技表演的有志之士,踊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