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庙会有三多,人多、货多、表演多。如果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里面锣鼓喧天,不用问,不是舞狮就是舞龙;但看一群人静静地围成一圈,甚至敛神屏气,间或会喊几声好,那就有可能是舞中幡了。
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两丈多的大竹竿,竿端有幡伞,伞端有几串三角小旗,伞四周有一圈小铃铛,伞下面挂着一条绣有迹象字样的长幡旗,旗周边镶有火沿。表演时,练家先把幡高高抛起,长竿总是垂直落下,艺人以头额、鼻梁、后脑、手肘、膝盖等部位去承接,竿顶装有响铃,承接时会发出丁零零的响声,十分悦耳。如果是在闹社火时表演舞中幡,常常需要走街串巷,走到街心牌楼时,因为幡比牌楼要高,技艺高超的艺人绝不会横幡穿过,而是将幡用力抛起,使其从牌楼上面飞过,自己自然快速从牌楼门穿过,然后稳稳将幡接住。民间故有“中幡不怕过牌楼”之谚。
舞中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大将颖考叔的舞大旗。据说郑公庄在阅军选将的时候,曾特制了一面大旗,将它竖立在战车上,四面用铁索绾住。旗杆长三丈三尺,旗面一丈二尺见方,上面挂着24个金铃,旗上绣着 “奉天讨罪”四个大字。郑庄公传令说,如有人能手执大旗,步履如常者,拜为先锋。只见颖考叔左手撩衣,右手打开铁索,从背后倒拔大旗踊身一跃,那旗杆早拔起到手,再将左手搭住,顺势一个转身,右手托起,左旋右转,好像耍弄一杆长枪,大旗被耍得呼呼作响,卷起展开,展开又卷起,正是现在舞中幡中的前后背花,十分威风。
舞中幡是否源于颖考叔舞大旗还有待考证,但由于古代军队出征时旗幡繁多,因此它应该是舞中幡最初的源头。舞中幡的表演技巧主要有“朝天一炷香”、“霸王举鼎”、“浪子踢球”、“老虎大绞尾”等,动作讲究稳、准、脆、帅。这样精彩的表演出现在庙会上,自然能吸引人们围拢观瞧,惹得四周好声阵阵。
传统艺术魅力无限! 吴桥杂技激情飞扬!
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团长热线:13910953305
本团网址: http://www.ysb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