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论坛

当前位置:

中国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点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文气象历法。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农历二十四节气也逐步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确定的标准,即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完全符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

首先,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360度,即为一个回归年。如果以“地球不动”作为参照系,那么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就表现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周年视运动。周年视运动在天穹上的轨迹,天文术语称之为黄道。度量黄道上具体位置的坐标,就称为黄经。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每月的头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其次,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二十四节气在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同时,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多带有传统农耕文化的意味。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芒种忙忙栽”、“清明断雨,谷雨断霜”等等。歌谣方面,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一带流传下来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描绘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更是多不甚数,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其中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宋代陆游所著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作:“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戏曲方面更是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优秀作品。如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所著《节气歌弹词》。词人将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语意双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创作的文艺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二十四节相生相伴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因地区的不同,每一节气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古代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民俗。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则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也无不浸透着中国民间的古老智慧。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早在2016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中国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中国民间习俗二月二龙抬头

观道论坛

分类:

中国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文气象历法。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农历二十四节气也逐步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确定的标准,即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完全符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

首先,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360度,即为一个回归年。如果以“地球不动”作为参照系,那么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就表现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周年视运动。周年视运动在天穹上的轨迹,天文术语称之为黄道。度量黄道上具体位置的坐标,就称为黄经。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每月的头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其次,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二十四节气在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同时,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多带有传统农耕文化的意味。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芒种忙忙栽”、“清明断雨,谷雨断霜”等等。歌谣方面,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一带流传下来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描绘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更是多不甚数,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其中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宋代陆游所著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作:“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戏曲方面更是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优秀作品。如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所著《节气歌弹词》。词人将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语意双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创作的文艺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二十四节相生相伴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因地区的不同,每一节气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古代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民俗。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则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也无不浸透着中国民间的古老智慧。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早在2016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中国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中国民间习俗二月二龙抬头


  • 上一篇: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中国杂技起源论观点之一
  • 下一篇:吴桥杂技走天下北京庙会上的杂技表演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