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表演专业带头人培训班开班
规范教学标准 科学培养杂技人才
为加强杂技表演人才培养的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提升杂技表演专业带头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受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委托,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归口申报管理,会同北京市杂技学校联合实施的全国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杂技表演专业带头人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班,近日在北京市杂技学校开班。来自全国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杂技表演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全国各杂技院团教学负责人共计46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从杂技演员到杂技教师
“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还没有专门培养杂技教师的学校,大多数杂技教师都是从演员转行而来,他们的艺术水平或许很高,但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杂技教学的效果。”北京市杂技学校副校长、此次培训的班主任孙盛雅告诉记者,此次培训旨在完善、提高杂技学科的教学体系,引领杂技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而带动杂技艺术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此次培训是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的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包括35天的集中培训和60天的分散考察实践,最后所有学员还要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此次培训组织专家,结合杂技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了反复论证。课程内容包括拓展训练、职业发展、行业分析、教育科研、教师素养、教学技能等9个教学模块。“杂技教师直接负责培养和训练学员,既是教师,又是教练,其训练工作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精于表演技艺、执教能力和教学方法,更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刘正荣介绍,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如何将杂技专业技能、技巧转化为能让学生理解、记忆甚至运用的教学方法,帮助培训学员完成从杂技演员到杂技教师这一角色的转换。
据了解,培训期间,所有学员还将以学校或院团为单位,完成一份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孙盛雅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是各校落实杂技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途径。目前,大部分杂技学校还没有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践,或将促进各校或院团在杂技专业教学上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手把手”教学指导
走进培训课堂,记者看到学员们分组围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吕佩橙正通过视频和互动活动形式,为学员讲授教师素养及沟通艺术。“什么是好课堂?就是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触动、有成长。” 她说。
虽然只有几十天的课程,但是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令他们受益匪浅。“专业课教案设计方法与技能的教学令我们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提升。”江西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演员队队长熊双美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她表示,能有机会与诸多同行共同学习、交流杂技表演、教学的相关经验,让她备感珍惜。
有着杂技演员经历的北京市杂技学校留学生教研组杂技教师陈岑告诉记者,文化课对不少杂技人来说是一个短板。“例如写作课,老师教我们如何写教案、搜集材料、列提纲,告诉我们具体的写作规范,甚至手把手带我们练习,让我觉得写作也没有那么难了。”
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建立信任,是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教务处主任王洋一直以来的困惑。“这次培训让我知道管理与教学不是一回事,对待学生的心理困惑和负面情绪,以前我以为要靠威严和规矩,现在我明白,注重方式方法更加重要。”他说。
杂技教育当与艺术实践齐头并进
“很多杂技人把这门艺术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但对杂技艺术的历史发展没有正确认识,这与杂技教育的缺失有关。”中国杂技家协会研究部主任郭云鹏在此次培训中为学员梳理了杂技历史,理清相关概念。他告诉记者,新时期以来,中国杂技艺术发展很快,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但杂技教育一直落后于艺术实践。“新中国成立以前,杂技教育主要是师徒传授或父子相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出现专门的杂技学校。目前,我国杂技学校都是中专教育,且以表演方向为主,没有与之相关的管理、舞美、编导专业,相关研究人员较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杂技教育的发展。”
郭云鹏建议,应进一步增强杂技教育的科学性,“如果进行科学指导、科学训练,当下存在的杂技演员容易受伤、演艺生涯较短等问题,或将有所改善。”他告诉记者,杂技教育可以从体育、舞蹈的教育教学中借鉴方法与经验。
孙盛雅建议,针对目前杂技教育的缺失,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应加强杂技教材建设,制定相关标准,促进杂技艺术的长远发展。(记者 李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