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论坛

当前位置:

吴桥杂技之我见

点击:

关于吴桥杂技文化研究

关于吴桥杂技文化的可查资料很少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与论文,即便是有一些相关书籍与报道也都是大相雷同有的甚至就是的抄袭拼书之作。

那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主要是从事吴桥杂技文化研究人员较少的原因,从事吴桥杂技文化研究的人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者型没有长期从事杂技工作的经验与杂技常识只是通过书籍与走访老艺人获得一些与杂技相关的知识,另一种是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 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与学者型的研究人相比而言更了解杂技知道更多,而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一大部分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把所知的东西写出来。所以形成了与吴桥杂技文化相关资料的匮乏真实性不大局面。

关于历史造假

一提到历史人们总是愿意往前推,不管你怎么往前推毕竟不是你说了算。讲历史需要的是证据,而形成证据有两条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历史文献记载、二、历史实物,这两条缺一不能成为证据链。有的地区是为了提高本地区的历史不惜工本的造假这种事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提到吴桥杂技历史,有一篇重要的记载就是关于小马厂古墓的记载。近期我对所谓小马厂古墓中壁画的照片仔细观察了一下我怀疑可能这也是一个造假,本人是一名书画收藏爱好者虽没有见到过明代以前的传世古画,但临摹本的敦煌壁画我是见过的,参考敦煌莫高窟与小马厂古墓建造时间大致相近的壁画,两者相比较不能说画风一致最起码也应该是相近的,但小马厂古墓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相比线条画工呆板人物脸部造型有明显现代画家人物造型的特点。另外即便是当时条件所限保护不当大雨冲毁了古墓,那么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能在自己墓里画壁画人,肯定古墓里面不会只有几张壁画的,墓里总会随葬一些盆盆罐罐的什么东西的,古墓出土的那些实物为什么不拿出来展示一下呢?就算这座墓是真实的从考古学角度讲仅凭几张壁画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是孤证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来支持杂技那个时期以在吴桥盛行的历史学说。

关于吴桥杂技的起源

吴桥杂技的起源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概论,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吴桥不是杂技的发源地,而只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杂技传承地。

那么杂技是怎样在吴桥孕育发展的呢?下面是我对吴桥杂技孕育发展的几点分析请各位法家指正。

一、吴桥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

吴桥位于鲁西北平原古黄河下游以盛产粮棉而著称。金大定二年正式在吴桥设立吴桥县。明以前的吴桥疆域无考,现在的吴桥疆域在明朝才有记载,虽然明以前吴桥的疆域无考估计与现在的疆域划分区别也不会太大。那么金大定二年为什么要在东距宁津县城、陵县县城、乐陵县城、北距东光县城、南皮县城、阜城县城西距景县县城、故城县城、南距德州、平原县城的距离均在五十公左右的县域设置如此密集的地区中再设置一个吴桥县呢?我认为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该地区的人口密集、经济富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设置的。

自北宋灭亡(1127年)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这七百余年间(除元末至明永乐初期发生了短暂时期战争外),吴桥疆域内基本上是社会平稳温饱自足的地区。不然的话不会有信奉多元寺庙道观林立的局面(寺庙多了庙会就多,庙会需要艺人聚揽人气,艺人同样也需要庙会维持生计所以庙会也是艺人生存的一个支点),直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不单是吴桥全国的经济都进入了全面衰败期。我与七十至九十岁的老人聊过(1949年前)人们能不能吃饱的问题,老人讲那个年代生产力不高、物质匮乏、亩产粮食一百多斤饮食方面地主、商人在内与平民区别不太大都是以粗粮为主但温饱还是可以解决的,估计那个年代中国的情况应该基本差不多。

二、吴桥杂技的分布区域

吴桥杂技的分布区域为南起宁津县野猪李、黄河涯一带、北至东光县大孙、大单一带、东至宁津县黄镇、相衙镇一带、西至吴桥豆庄一带南北长50公里左右、东西宽20公里左右的漳卫新河(原鬲津河即古黄河)两岸。杂技人员较为集中的是河西岸吴桥境内的范屯、宁庄、孙龙庄、窦庄、大悟寺等村镇。

三、杂技外来观点
我的观点认为吴桥杂技是宋代由河南传入的。理由是宋靖康二年(1127年年)金兵主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因战事从河南一带逃难至吴桥的艺人将杂技带到了吴桥一带,而吴桥偏离金宋交战的主战场没有受金兵的侵扰是相对平稳的区域,吴桥一带自1127年北宋灭亡后至元至正十年(1350年)止二百余年间基本没有大的战乱,逃难至此的艺人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四、吴桥杂技发展期
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止,吴桥经历了元、明朝代更迭、靖难之役等五十余年严重的战争侵扰。战后的随着移民、重农桑、兴水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吴桥的人口、经济得以恢复,自明永乐年间开始至清顺治止嘉庆二十年(1840)止这段时期是吴桥杂技重要的发展、传承期。明朝万历年间是吴桥一带经济最为富庶的时期,在吴桥杂技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黄镇杂技庙会就是兴起于明朝。

五、吴桥杂技的兴盛期
吴桥杂技进入兴盛期是清嘉庆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全面进入衰败期后。当时吴桥一些生活较为窘迫的家庭为减轻生活压力,送孩子投名师靠亲友学习杂技以此谋生。自那时起吴桥的杂技艺人开始走国门走向世界,也是自那时起吴桥杂技才真正的兴盛起来。随着孙福有、孙凤山、史德俊享誉国内外一大批杂技艺人的出现将吴桥杂技的知名度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其以上所述我认为杂技因战乱宋代由河南传入吴桥经历宋至元的孕育期、明至清的发展期、清中期至近代是吴桥杂技的兴盛期。
关于吴桥杂技的现状
1984年11月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吴桥。
1985年吴桥全国第一所中专杂技学校、1987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1993年成立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2004年被国家命名为“杂技之乡”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吴桥杂技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吴桥杂技在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招生难是困扰全国杂技行业发展的难题,如何突破这瓶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 吴桥杂技没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的吴桥杂技发展是一味的模仿杂技的原创剧目少之又少,虽然模仿是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我们总是跟着别人走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特色,没有特色艺术怎么能在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在当今快餐经济艺术商品化大时代背景下,我应该冷静的对待我们赖以谋生的艺术,走发掘创新有自己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如何保护杂技的问题。清愧、挑旱这些形式是吴桥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桥杂技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这两部分为主申报的,然而这两部分目前处在无有生存之地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承无法传承就算是是列入世界级非遗它也是会失传的,有些传统的表演剧目已在吴桥失传这是不争的事实。
吴桥杂技是一个充满地域特色与泥土方香的艺术奇葩与国际化的文化品牌,我们吴桥的杂技从业者应对此倍加珍惜与呵护。愿我们赖以谋生艺术之花长久的盛开在吴桥这片沃土。
 

观道论坛

分类:

吴桥杂技之我见

关于吴桥杂技文化研究

关于吴桥杂技文化的可查资料很少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与论文,即便是有一些相关书籍与报道也都是大相雷同有的甚至就是的抄袭拼书之作。

那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主要是从事吴桥杂技文化研究人员较少的原因,从事吴桥杂技文化研究的人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者型没有长期从事杂技工作的经验与杂技常识只是通过书籍与走访老艺人获得一些与杂技相关的知识,另一种是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 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与学者型的研究人相比而言更了解杂技知道更多,而长期从事杂技的人员一大部分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把所知的东西写出来。所以形成了与吴桥杂技文化相关资料的匮乏真实性不大局面。

关于历史造假

一提到历史人们总是愿意往前推,不管你怎么往前推毕竟不是你说了算。讲历史需要的是证据,而形成证据有两条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历史文献记载、二、历史实物,这两条缺一不能成为证据链。有的地区是为了提高本地区的历史不惜工本的造假这种事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提到吴桥杂技历史,有一篇重要的记载就是关于小马厂古墓的记载。近期我对所谓小马厂古墓中壁画的照片仔细观察了一下我怀疑可能这也是一个造假,本人是一名书画收藏爱好者虽没有见到过明代以前的传世古画,但临摹本的敦煌壁画我是见过的,参考敦煌莫高窟与小马厂古墓建造时间大致相近的壁画,两者相比较不能说画风一致最起码也应该是相近的,但小马厂古墓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相比线条画工呆板人物脸部造型有明显现代画家人物造型的特点。另外即便是当时条件所限保护不当大雨冲毁了古墓,那么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能在自己墓里画壁画人,肯定古墓里面不会只有几张壁画的,墓里总会随葬一些盆盆罐罐的什么东西的,古墓出土的那些实物为什么不拿出来展示一下呢?就算这座墓是真实的从考古学角度讲仅凭几张壁画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是孤证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来支持杂技那个时期以在吴桥盛行的历史学说。

关于吴桥杂技的起源

吴桥杂技的起源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概论,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吴桥不是杂技的发源地,而只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杂技传承地。

那么杂技是怎样在吴桥孕育发展的呢?下面是我对吴桥杂技孕育发展的几点分析请各位法家指正。

一、吴桥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

吴桥位于鲁西北平原古黄河下游以盛产粮棉而著称。金大定二年正式在吴桥设立吴桥县。明以前的吴桥疆域无考,现在的吴桥疆域在明朝才有记载,虽然明以前吴桥的疆域无考估计与现在的疆域划分区别也不会太大。那么金大定二年为什么要在东距宁津县城、陵县县城、乐陵县城、北距东光县城、南皮县城、阜城县城西距景县县城、故城县城、南距德州、平原县城的距离均在五十公左右的县域设置如此密集的地区中再设置一个吴桥县呢?我认为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该地区的人口密集、经济富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设置的。

自北宋灭亡(1127年)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这七百余年间(除元末至明永乐初期发生了短暂时期战争外),吴桥疆域内基本上是社会平稳温饱自足的地区。不然的话不会有信奉多元寺庙道观林立的局面(寺庙多了庙会就多,庙会需要艺人聚揽人气,艺人同样也需要庙会维持生计所以庙会也是艺人生存的一个支点),直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不单是吴桥全国的经济都进入了全面衰败期。我与七十至九十岁的老人聊过(1949年前)人们能不能吃饱的问题,老人讲那个年代生产力不高、物质匮乏、亩产粮食一百多斤饮食方面地主、商人在内与平民区别不太大都是以粗粮为主但温饱还是可以解决的,估计那个年代中国的情况应该基本差不多。

二、吴桥杂技的分布区域

吴桥杂技的分布区域为南起宁津县野猪李、黄河涯一带、北至东光县大孙、大单一带、东至宁津县黄镇、相衙镇一带、西至吴桥豆庄一带南北长50公里左右、东西宽20公里左右的漳卫新河(原鬲津河即古黄河)两岸。杂技人员较为集中的是河西岸吴桥境内的范屯、宁庄、孙龙庄、窦庄、大悟寺等村镇。

三、杂技外来观点
我的观点认为吴桥杂技是宋代由河南传入的。理由是宋靖康二年(1127年年)金兵主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因战事从河南一带逃难至吴桥的艺人将杂技带到了吴桥一带,而吴桥偏离金宋交战的主战场没有受金兵的侵扰是相对平稳的区域,吴桥一带自1127年北宋灭亡后至元至正十年(1350年)止二百余年间基本没有大的战乱,逃难至此的艺人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四、吴桥杂技发展期
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止,吴桥经历了元、明朝代更迭、靖难之役等五十余年严重的战争侵扰。战后的随着移民、重农桑、兴水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吴桥的人口、经济得以恢复,自明永乐年间开始至清顺治止嘉庆二十年(1840)止这段时期是吴桥杂技重要的发展、传承期。明朝万历年间是吴桥一带经济最为富庶的时期,在吴桥杂技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黄镇杂技庙会就是兴起于明朝。

五、吴桥杂技的兴盛期
吴桥杂技进入兴盛期是清嘉庆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全面进入衰败期后。当时吴桥一些生活较为窘迫的家庭为减轻生活压力,送孩子投名师靠亲友学习杂技以此谋生。自那时起吴桥的杂技艺人开始走国门走向世界,也是自那时起吴桥杂技才真正的兴盛起来。随着孙福有、孙凤山、史德俊享誉国内外一大批杂技艺人的出现将吴桥杂技的知名度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其以上所述我认为杂技因战乱宋代由河南传入吴桥经历宋至元的孕育期、明至清的发展期、清中期至近代是吴桥杂技的兴盛期。
关于吴桥杂技的现状
1984年11月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吴桥。
1985年吴桥全国第一所中专杂技学校、1987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1993年成立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2004年被国家命名为“杂技之乡”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吴桥杂技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吴桥杂技在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招生难是困扰全国杂技行业发展的难题,如何突破这瓶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 吴桥杂技没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的吴桥杂技发展是一味的模仿杂技的原创剧目少之又少,虽然模仿是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我们总是跟着别人走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特色,没有特色艺术怎么能在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在当今快餐经济艺术商品化大时代背景下,我应该冷静的对待我们赖以谋生的艺术,走发掘创新有自己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如何保护杂技的问题。清愧、挑旱这些形式是吴桥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桥杂技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这两部分为主申报的,然而这两部分目前处在无有生存之地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承无法传承就算是是列入世界级非遗它也是会失传的,有些传统的表演剧目已在吴桥失传这是不争的事实。
吴桥杂技是一个充满地域特色与泥土方香的艺术奇葩与国际化的文化品牌,我们吴桥的杂技从业者应对此倍加珍惜与呵护。愿我们赖以谋生艺术之花长久的盛开在吴桥这片沃土。
 


  • 上一篇:文学、艺术创作中的 杂技之我见
  • 下一篇:农家院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