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论坛

当前位置:

杂技的发展历史

点击:

杂技-历史

西方杂技发展

这个埃及的壁画(约西元前 1794-1781)似乎在描绘丢掷技。杂技早在人类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成形,故无人能得知其
最早的起源。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关于杂技的纪录是刻在埃及帝王谷第 15 号一位无名王子的墓中,壁画显示一些女性舞者和杂技演员在丢球。杂技也在其他许多较古老的文明中被纪录,包括有中国、印度、希腊、阿兹特克(墨西哥)和波里尼西亚。

在欧洲,一直到罗马帝国衰退前杂技都是一种通俗的娱乐,而在那之后,它就失去了光彩。在中世纪时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由那些不甚喜欢表演杂技的吟游诗人的神职人员所写成,结果他们就指控那些表演者判离道德或甚至说他们在实行巫术。杂技师在这个时代只能在市集、街道、民俗庆典和酒家表演。他们会表演些简短、幽默但不入流的表演并传下帽子或向观众乞讨小费。某些君王或贵族旗下的吟游诗人、小丑或弄臣都能表演杂技或体技,虽然他们主要的技艺是在于诗歌、音乐、喜剧跟说故事。

1768 年时,Philip Astley 开张了第一个现代的马戏团。几年之后他雇用了一些杂技师表演在马背上表演特技和小丑节目。从那时一直到现在,杂技师终于有了工作并且和马戏团广泛地被联想在一起。

到了十九世纪,综艺与音乐剧场变得更加盛行,而杂技师的工作就是负责在音乐表演之间填补时间,在台上换场时于布幕前表演。这些表演者开始专精于杂技,将它们与其他类的表演如吞剑和魔术加以区隔开来。杂技绅士型态的表演是由德国杂技师如 Salerno 和 Kara 所创。橡胶制作法的发明使得杂技师开始使用橡胶球。之前通常杂技球是用绳子缠成、用填充的布袋、木球或金属所制。具有弹性的橡胶球使得弹地技变得可行,同时也让转球更加容易上手。很快地,在北美,Vaudeville戏院雇用了许多杂技师,很多都是从欧洲请来的。

在二十世纪中期,综艺和歌舞秀因为受到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冲击开始衰退。国际杂技师协会(IJA)于是为了协助职业杂技师而在 1947 年成立,它们每年的聚会成了不仅是职业同时也是业余杂技师的焦点。从 1950 年代开始,相较于职业杂技师,业余杂技玩家的数目开始大幅度增加,形成了非常特殊的杂技文化。


中国杂技发展

在中国,(吴桥杂技)杂技的历史亦相当悠久,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杂技与乐舞不分,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杂技在汉以前还处于一个孕育时期,而传世资料亦不多。

在汉代及至唐代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甚受宫廷的重视。宋元以降,随着戏曲的兴起,杂技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的玩艺。但这时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汉唐时代的千古名舞《巴渝》、《七盘》、《霓裳羽衣》等失传了,传统杂技艺术却依然在民间保留。中国杂技艺术还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继汉唐盛世在东西丝绸之路上传播乐舞杂技,影响深远。中国杂技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成为与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世杂技的中外交流事例更多,被誉为法国魔术之父的罗伯特?呼定就曾经表演过中国传统戏法《九连环》,并称之为《中国环》;清代同治年间在美国马戏团演出中国民间戏法的朱连魁,技惊四座,兴起一阵中国戏法热,不少外国魔术师也效仿朱氏风格。

清末民初的国际交流是先驱者自发的民间交流,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组织的杂技团体多次出访,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近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主办的国际吴桥杂技节和国际武汉杂技节,更成为国际杂技坛公认的盛会。在中国各种艺术门类的国际交流中,杂技是出访最多、影响最大的艺术门类,正由于此,它才获得国家授予“艺坛楷模”的荣誉称号。

春秋战国
见于典籍最早的杂技表演记载是公元前479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难解”(《庄子?徐无鬼》),当中记载了宜僚以弄丸铃的手技,令宋军忘记进攻,令楚军打了胜仗。“弄丸”至今仍是后世杂技的表演项目。

此外,据《列子?说符》记载,有杂技艺人踏着3米多的高跷,一边奔走,一边抛着七把短剑。从他身带道具、献技求赏来看,像是专业杂技艺人。春秋战国时代更多的杂技技术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所创造的。

“诸士善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以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令诸侯征伐偪 阳国取得胜利。与他同时参加战争的狄虒 弥,把大车之轮蒙以甲,一手舞动,一手执戟进攻;秦堇 文则能以城堞上悬下的布索登城,这正是汉代杂技「扛鼎」、「舞轮」及「缘绳」的先声。至于孟尝君的那些善于鸡鸣和能钻狗洞的食客,更为他从秦国成功逃脱立了大功。故后世不少杂技艺人,曾把孟尝君供为行业祖师。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治权,罢讲武,倡角抵 ── 把民间流传甚久的,带有角力、竞技和杂技色彩的角抵戏引入宫廷,是杂技史上的重大事件。

汉代经过高、惠、文、景四朝近70年的经济积累,加上景帝统一了全国,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他对外连年用兵,终于打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并在宴会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包括角抵戏、七盘和鱼龙曼衍,还有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在这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表演,如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奇技异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大为惊叹,达到了汉武帝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

汉代杂技艺术奠定了中国以腰腿顶功为主要特征的杂技艺术基本技巧,一些节目至今仍在舞台上表演。以力技、形体技巧、幻术、驯兽等为代表的杂技门类,在汉代已经基本成型。
魏晋六朝
魏晋时佛教大盛,在佛庙前举行的庙会,不时有杂技演出。这为杂技的演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地,促进了杂技的发展。

早期的狮子舞便出现在庙会上。由数人扮成狮子,并在狮子的脖子上挂着铃铛,跳舞时铃声响亮,并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至今已成为民间喜庆的习俗之一。此外,此段时间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幻术家,如左慈及鸠摩罗什。

在南北朝的160多年中,北方各少数民族轮番在北方建立王朝,南朝也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的更替,在民族文化大交流中,杂技也同样在交流中得到发展。

佛道神仙、方术炼丹的时兴和崇尚自然之风气,令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对这些奇技异巧作出了夸张的描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所述“鹅笼书生”的故事,看似十分荒诞:

他委身鹅笼之中,提笼人却不觉重,双鹅亦不惊,后来他走出鹅笼,又从口中取出铜奁 子,小奁里却有酒肴宴客。
这故事虽托言神仙,却自古就被认为是幻术,故清人所编幻术专著便名之为《鹅幻汇编》。

隋唐
隋唐朝代是中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乐舞百戏空前繁荣,而且影响深远。《载竿》和《舞马》都成为空前盛艺。
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记载一位宫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顶竿,上面装着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形象,山上还有小儿手持红色符节合乐歌舞。由此可见唐代「载竿」技艺之高超。唐代的「载竿」有「爬竿」、「顶竿」、「车上竿戏」、及「掌中竿戏」等不同形式。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中就是以「载竿」为前导的。

唐明皇有“舞马” 400骑,不只能依乐曲跳舞,衔杯敬酒,还能舞马登床 。唐代幻术也极发达,有名的“种瓜 ”幻术,在唐极流行,惜已失传。

两宋
两宋宫廷杂技多是在节庆时,召集左右军的艺人和市井瓦子 的艺人进宫献艺,另有在宣赦仪式中表演杂技。
宋代初年,为了显示以仁治天下,每年均宽赦一批罪犯,名曰「宣赦」。由皇帝亲自主持,杂技爬竿是这个庆典中的重要项目,名曰金鸡竿 。

这种宣赦典仪,不仅有百官、军队参加,市民百姓也来看热闹,把杂技表演和宽赦德政结合,成为两宋杂技的重要特色。其中诸军百戏艺人还要「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掉刀。」没有皇室庆典的日子,杂技艺人就在瓦子勾栏中,与同伴们切磋技艺及向民众献艺。

宋代瓦子艺人丰富了杂技艺术的内容,如有名的《仙人栽豆》就是宋代创造的杂技项目。此外,水上杂技和「乔相扑」 、「教飞禽虫蚁」等也是宋代的创造。随着技艺分科,出现了杂技艺人的专业组织,规模大的称「社」,规模小的称「火」。「社」、「火」的兴起,对他们作艺营业、钻研技艺都起了促进和提升的作用。

辽金元
先后与宋并立的辽、金也都有各自的杂技艺术,既有中原的传统,又有少数民族的特色。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统一全国,建立元朝。中原文化受战火破坏,杂技也遭摧残,瓦子 艺人沦落江湖,飘泊流浪,与武技艺人一起以卖艺为生。

元以骑射立国,十分重视骑射技艺。所以每年均举行长途赛马及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比赛骑射、摔跤等活动,同时进行百戏演出。此时的百戏虽较前代规模为小,但在技艺上却有所创新,如在宋代「杂旋」一类节目基础上创造的「碗珠技」和在前代舞狮基础上创造的「高毳 舞狮」等。元吴莱《碗珠技》诗云:

「碗珠闻自宫掖来,长竿宝碗手中回。日光飞高竿影直,风力旋转珠势侧。当时想象鼻生,婉转向额栽芙蓉……」
《元史.贺胜传》记载了艺人表演「高毳舞狮」形象逼真,惊了元帝乘坐的舆象,出了贺胜拦象救驾的故事,可见当时「高毳舞狮」的精彩惊人之处。

此外,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杂技活动采取严厉控制的措施 ── 民间不许藏兵器,耍叉、砍刀之类耍弄性杂技亦遭禁止,杂技艺人被迫流浪江湖卖艺;一部分投身到戏班中,这对杂剧的内容和演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令中国戏曲成为熔歌舞、杂技、说唱、武术于一炉的综合艺术。

明清
明清两代的杂技演出以江湖卖艺、摆地摊献技为主;清代增加了一些堂会演出,发展了不少吉祥意庆的手彩戏法。在庙会和行香走会,像天津天后宫皇会、北京妙峰山走会都有各种杂技艺人的表演。

由于流浪卖艺,生存艰辛和跋涉漂泊的锻炼,清末不少杂技艺人远走南洋、西欧和北美,以四海为家,展示民族的杂技艺术的同时,也学会了东西洋的魔术,这是前朝所没有的特色。

汉、唐时代杂技在百戏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宫廷招待外国使者必备的项目,而清末杂技已成为江湖把戏,不能登大雅之堂,这正是杂技由盛至衰的重要见证。

清末出版了专门介绍幻术的专著《鹅幻汇编》,曾任知县官的苏州人唐再丰,积30年之功编成一部载有320多项中国魔术的专著,于光绪十五年(1889)刊行,堪称前无古人。书中除介绍了清代民间流行的魔术外,还记录了西洋马戏及奇巧机械、玩具等内容。
近代
随着宋代戏曲的逐步兴盛,杂技艺人由昔日受宫廷重视的风光,沦落民间以卖艺为生。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视杂技为「下九流」的玩艺儿,基本上没有宫中杂技演出的记载;当时部分杂技艺人参与戏曲表演的行列,使戏曲中融入了不少杂技项目。亦因杂技艺人在民间卖艺,这种特殊情况却促进了国际杂技艺术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微,备受歧视,在战火不断、政局动荡的情形下,不少艺人因生活无着而去当苦力、小贩等。也有艺人为生活、为献艺,或单身,或结伴,带着简单道具与小动物之类,由西伯利亚徒步往西,沿地中海直到西欧、北欧;另有从水路到南洋群岛,及至美洲大陆。

杂技艺人朱连魁艺名金陵福,天津杨柳青人。他在美国马戏团演出中国民间戏法,惊动了美国魔术界,并掀起一阵中国戏法热。当时不少外国魔术师效仿朱氏风格,甚至穿上中国长袍马褂,剃光头留小辫表演魔术。如著名美国魔术师陈林苏,就是借金陵福之威名。

朱连魁在美国曾推荐不少杂技艺人去英美作艺,不少演员均获得成功。他晚年引入一批外国马戏节目到中国,1911年他在汉口,适值辛亥革命,他以自己从欧洲买回来的电影器材,拍下了这场革命,成为中国政治纪录片的珍贵数据。

现代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杂技艺术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进入一个自觉走向世界的时期,经过近40年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辉煌时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组建国家杂技团 ── 中华杂技团,1953年正式建团,改称中国杂技团。

中国杂技团成立后,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到苏联(今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奥地利等14个国家进行交流及访问表演,得到极高的评价。

中国杂技艺术自1956年参加国际比赛至今,获奖不可胜数,获奖节目既有经过改革的传统项目,如:《舞狮》、《钻圈》、《转碟》、《皮条》、《空竹》、《柔术》、《蹬技》、《手技》、《水流星》《对传花坛》、《对手转毯》、《秋千》等;也有吸收外来技巧而重新创造的大型节目。

中国杂技团体在政府的鼓励下纷纷成立,既有大都市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成都,也有省、自治区与军区的大型杂技团体,也有像安庆市、吴桥县等一些小型杂技团体。

2001年7月在北京举行了金奖杂技节目晚会,演出的节目如《对手顶 ── 东方的天鹅》、《绸调 ── 蓝色遐想》等,将西方的芭蕾、古希腊的雕塑,与传统杂技技巧结合,得到国内舞蹈界、美术界专家的赞赏。

中国杂技走向世界,既以自己的优秀节目饮誉国际杂技界,又善于吸收外国的文化与技艺,丰富自己的艺术生命。 

 

杂技的发展历史

 

观道论坛

分类:

杂技的发展历史

杂技-历史

西方杂技发展

这个埃及的壁画(约西元前 1794-1781)似乎在描绘丢掷技。杂技早在人类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成形,故无人能得知其
最早的起源。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关于杂技的纪录是刻在埃及帝王谷第 15 号一位无名王子的墓中,壁画显示一些女性舞者和杂技演员在丢球。杂技也在其他许多较古老的文明中被纪录,包括有中国、印度、希腊、阿兹特克(墨西哥)和波里尼西亚。

在欧洲,一直到罗马帝国衰退前杂技都是一种通俗的娱乐,而在那之后,它就失去了光彩。在中世纪时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由那些不甚喜欢表演杂技的吟游诗人的神职人员所写成,结果他们就指控那些表演者判离道德或甚至说他们在实行巫术。杂技师在这个时代只能在市集、街道、民俗庆典和酒家表演。他们会表演些简短、幽默但不入流的表演并传下帽子或向观众乞讨小费。某些君王或贵族旗下的吟游诗人、小丑或弄臣都能表演杂技或体技,虽然他们主要的技艺是在于诗歌、音乐、喜剧跟说故事。

1768 年时,Philip Astley 开张了第一个现代的马戏团。几年之后他雇用了一些杂技师表演在马背上表演特技和小丑节目。从那时一直到现在,杂技师终于有了工作并且和马戏团广泛地被联想在一起。

到了十九世纪,综艺与音乐剧场变得更加盛行,而杂技师的工作就是负责在音乐表演之间填补时间,在台上换场时于布幕前表演。这些表演者开始专精于杂技,将它们与其他类的表演如吞剑和魔术加以区隔开来。杂技绅士型态的表演是由德国杂技师如 Salerno 和 Kara 所创。橡胶制作法的发明使得杂技师开始使用橡胶球。之前通常杂技球是用绳子缠成、用填充的布袋、木球或金属所制。具有弹性的橡胶球使得弹地技变得可行,同时也让转球更加容易上手。很快地,在北美,Vaudeville戏院雇用了许多杂技师,很多都是从欧洲请来的。

在二十世纪中期,综艺和歌舞秀因为受到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冲击开始衰退。国际杂技师协会(IJA)于是为了协助职业杂技师而在 1947 年成立,它们每年的聚会成了不仅是职业同时也是业余杂技师的焦点。从 1950 年代开始,相较于职业杂技师,业余杂技玩家的数目开始大幅度增加,形成了非常特殊的杂技文化。


中国杂技发展

在中国,(吴桥杂技)杂技的历史亦相当悠久,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杂技与乐舞不分,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杂技在汉以前还处于一个孕育时期,而传世资料亦不多。

在汉代及至唐代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甚受宫廷的重视。宋元以降,随着戏曲的兴起,杂技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的玩艺。但这时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汉唐时代的千古名舞《巴渝》、《七盘》、《霓裳羽衣》等失传了,传统杂技艺术却依然在民间保留。中国杂技艺术还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继汉唐盛世在东西丝绸之路上传播乐舞杂技,影响深远。中国杂技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成为与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世杂技的中外交流事例更多,被誉为法国魔术之父的罗伯特?呼定就曾经表演过中国传统戏法《九连环》,并称之为《中国环》;清代同治年间在美国马戏团演出中国民间戏法的朱连魁,技惊四座,兴起一阵中国戏法热,不少外国魔术师也效仿朱氏风格。

清末民初的国际交流是先驱者自发的民间交流,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组织的杂技团体多次出访,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近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主办的国际吴桥杂技节和国际武汉杂技节,更成为国际杂技坛公认的盛会。在中国各种艺术门类的国际交流中,杂技是出访最多、影响最大的艺术门类,正由于此,它才获得国家授予“艺坛楷模”的荣誉称号。

春秋战国
见于典籍最早的杂技表演记载是公元前479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难解”(《庄子?徐无鬼》),当中记载了宜僚以弄丸铃的手技,令宋军忘记进攻,令楚军打了胜仗。“弄丸”至今仍是后世杂技的表演项目。

此外,据《列子?说符》记载,有杂技艺人踏着3米多的高跷,一边奔走,一边抛着七把短剑。从他身带道具、献技求赏来看,像是专业杂技艺人。春秋战国时代更多的杂技技术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所创造的。

“诸士善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以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令诸侯征伐偪 阳国取得胜利。与他同时参加战争的狄虒 弥,把大车之轮蒙以甲,一手舞动,一手执戟进攻;秦堇 文则能以城堞上悬下的布索登城,这正是汉代杂技「扛鼎」、「舞轮」及「缘绳」的先声。至于孟尝君的那些善于鸡鸣和能钻狗洞的食客,更为他从秦国成功逃脱立了大功。故后世不少杂技艺人,曾把孟尝君供为行业祖师。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治权,罢讲武,倡角抵 ── 把民间流传甚久的,带有角力、竞技和杂技色彩的角抵戏引入宫廷,是杂技史上的重大事件。

汉代经过高、惠、文、景四朝近70年的经济积累,加上景帝统一了全国,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他对外连年用兵,终于打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并在宴会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包括角抵戏、七盘和鱼龙曼衍,还有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在这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表演,如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奇技异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大为惊叹,达到了汉武帝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

汉代杂技艺术奠定了中国以腰腿顶功为主要特征的杂技艺术基本技巧,一些节目至今仍在舞台上表演。以力技、形体技巧、幻术、驯兽等为代表的杂技门类,在汉代已经基本成型。
魏晋六朝
魏晋时佛教大盛,在佛庙前举行的庙会,不时有杂技演出。这为杂技的演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地,促进了杂技的发展。

早期的狮子舞便出现在庙会上。由数人扮成狮子,并在狮子的脖子上挂着铃铛,跳舞时铃声响亮,并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至今已成为民间喜庆的习俗之一。此外,此段时间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幻术家,如左慈及鸠摩罗什。

在南北朝的160多年中,北方各少数民族轮番在北方建立王朝,南朝也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的更替,在民族文化大交流中,杂技也同样在交流中得到发展。

佛道神仙、方术炼丹的时兴和崇尚自然之风气,令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对这些奇技异巧作出了夸张的描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所述“鹅笼书生”的故事,看似十分荒诞:

他委身鹅笼之中,提笼人却不觉重,双鹅亦不惊,后来他走出鹅笼,又从口中取出铜奁 子,小奁里却有酒肴宴客。
这故事虽托言神仙,却自古就被认为是幻术,故清人所编幻术专著便名之为《鹅幻汇编》。

隋唐
隋唐朝代是中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乐舞百戏空前繁荣,而且影响深远。《载竿》和《舞马》都成为空前盛艺。
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记载一位宫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顶竿,上面装着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形象,山上还有小儿手持红色符节合乐歌舞。由此可见唐代「载竿」技艺之高超。唐代的「载竿」有「爬竿」、「顶竿」、「车上竿戏」、及「掌中竿戏」等不同形式。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中就是以「载竿」为前导的。

唐明皇有“舞马” 400骑,不只能依乐曲跳舞,衔杯敬酒,还能舞马登床 。唐代幻术也极发达,有名的“种瓜 ”幻术,在唐极流行,惜已失传。

两宋
两宋宫廷杂技多是在节庆时,召集左右军的艺人和市井瓦子 的艺人进宫献艺,另有在宣赦仪式中表演杂技。
宋代初年,为了显示以仁治天下,每年均宽赦一批罪犯,名曰「宣赦」。由皇帝亲自主持,杂技爬竿是这个庆典中的重要项目,名曰金鸡竿 。

这种宣赦典仪,不仅有百官、军队参加,市民百姓也来看热闹,把杂技表演和宽赦德政结合,成为两宋杂技的重要特色。其中诸军百戏艺人还要「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掉刀。」没有皇室庆典的日子,杂技艺人就在瓦子勾栏中,与同伴们切磋技艺及向民众献艺。

宋代瓦子艺人丰富了杂技艺术的内容,如有名的《仙人栽豆》就是宋代创造的杂技项目。此外,水上杂技和「乔相扑」 、「教飞禽虫蚁」等也是宋代的创造。随着技艺分科,出现了杂技艺人的专业组织,规模大的称「社」,规模小的称「火」。「社」、「火」的兴起,对他们作艺营业、钻研技艺都起了促进和提升的作用。

辽金元
先后与宋并立的辽、金也都有各自的杂技艺术,既有中原的传统,又有少数民族的特色。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统一全国,建立元朝。中原文化受战火破坏,杂技也遭摧残,瓦子 艺人沦落江湖,飘泊流浪,与武技艺人一起以卖艺为生。

元以骑射立国,十分重视骑射技艺。所以每年均举行长途赛马及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比赛骑射、摔跤等活动,同时进行百戏演出。此时的百戏虽较前代规模为小,但在技艺上却有所创新,如在宋代「杂旋」一类节目基础上创造的「碗珠技」和在前代舞狮基础上创造的「高毳 舞狮」等。元吴莱《碗珠技》诗云:

「碗珠闻自宫掖来,长竿宝碗手中回。日光飞高竿影直,风力旋转珠势侧。当时想象鼻生,婉转向额栽芙蓉……」
《元史.贺胜传》记载了艺人表演「高毳舞狮」形象逼真,惊了元帝乘坐的舆象,出了贺胜拦象救驾的故事,可见当时「高毳舞狮」的精彩惊人之处。

此外,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杂技活动采取严厉控制的措施 ── 民间不许藏兵器,耍叉、砍刀之类耍弄性杂技亦遭禁止,杂技艺人被迫流浪江湖卖艺;一部分投身到戏班中,这对杂剧的内容和演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令中国戏曲成为熔歌舞、杂技、说唱、武术于一炉的综合艺术。

明清
明清两代的杂技演出以江湖卖艺、摆地摊献技为主;清代增加了一些堂会演出,发展了不少吉祥意庆的手彩戏法。在庙会和行香走会,像天津天后宫皇会、北京妙峰山走会都有各种杂技艺人的表演。

由于流浪卖艺,生存艰辛和跋涉漂泊的锻炼,清末不少杂技艺人远走南洋、西欧和北美,以四海为家,展示民族的杂技艺术的同时,也学会了东西洋的魔术,这是前朝所没有的特色。

汉、唐时代杂技在百戏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宫廷招待外国使者必备的项目,而清末杂技已成为江湖把戏,不能登大雅之堂,这正是杂技由盛至衰的重要见证。

清末出版了专门介绍幻术的专著《鹅幻汇编》,曾任知县官的苏州人唐再丰,积30年之功编成一部载有320多项中国魔术的专著,于光绪十五年(1889)刊行,堪称前无古人。书中除介绍了清代民间流行的魔术外,还记录了西洋马戏及奇巧机械、玩具等内容。
近代
随着宋代戏曲的逐步兴盛,杂技艺人由昔日受宫廷重视的风光,沦落民间以卖艺为生。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视杂技为「下九流」的玩艺儿,基本上没有宫中杂技演出的记载;当时部分杂技艺人参与戏曲表演的行列,使戏曲中融入了不少杂技项目。亦因杂技艺人在民间卖艺,这种特殊情况却促进了国际杂技艺术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微,备受歧视,在战火不断、政局动荡的情形下,不少艺人因生活无着而去当苦力、小贩等。也有艺人为生活、为献艺,或单身,或结伴,带着简单道具与小动物之类,由西伯利亚徒步往西,沿地中海直到西欧、北欧;另有从水路到南洋群岛,及至美洲大陆。

杂技艺人朱连魁艺名金陵福,天津杨柳青人。他在美国马戏团演出中国民间戏法,惊动了美国魔术界,并掀起一阵中国戏法热。当时不少外国魔术师效仿朱氏风格,甚至穿上中国长袍马褂,剃光头留小辫表演魔术。如著名美国魔术师陈林苏,就是借金陵福之威名。

朱连魁在美国曾推荐不少杂技艺人去英美作艺,不少演员均获得成功。他晚年引入一批外国马戏节目到中国,1911年他在汉口,适值辛亥革命,他以自己从欧洲买回来的电影器材,拍下了这场革命,成为中国政治纪录片的珍贵数据。

现代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杂技艺术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进入一个自觉走向世界的时期,经过近40年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辉煌时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组建国家杂技团 ── 中华杂技团,1953年正式建团,改称中国杂技团。

中国杂技团成立后,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到苏联(今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奥地利等14个国家进行交流及访问表演,得到极高的评价。

中国杂技艺术自1956年参加国际比赛至今,获奖不可胜数,获奖节目既有经过改革的传统项目,如:《舞狮》、《钻圈》、《转碟》、《皮条》、《空竹》、《柔术》、《蹬技》、《手技》、《水流星》《对传花坛》、《对手转毯》、《秋千》等;也有吸收外来技巧而重新创造的大型节目。

中国杂技团体在政府的鼓励下纷纷成立,既有大都市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成都,也有省、自治区与军区的大型杂技团体,也有像安庆市、吴桥县等一些小型杂技团体。

2001年7月在北京举行了金奖杂技节目晚会,演出的节目如《对手顶 ── 东方的天鹅》、《绸调 ── 蓝色遐想》等,将西方的芭蕾、古希腊的雕塑,与传统杂技技巧结合,得到国内舞蹈界、美术界专家的赞赏。

中国杂技走向世界,既以自己的优秀节目饮誉国际杂技界,又善于吸收外国的文化与技艺,丰富自己的艺术生命。 

 

杂技的发展历史

 


  • 上一篇:创意编导服务+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
  • 下一篇:文化艺术发展现象之我见+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